老人農業

老人農業即以老年人為主要的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人農業
  • 外文名:Old man agriculture
  • 別名:老年人為主要的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
  • 國籍:中國
  • 職業:農民
  • 主要成就:“老人農業”現象已成為困擾中國農業發展的現實難題。
簡介,詳情,老人農業之憂,解決辦法,

簡介

中國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紅宇在重慶舉行的“中國農村經濟論壇”上表示:目前中國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其中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務農農民年齡已接近60歲,“老人農業”現象已成為困擾中國農業發展的現實難題。
老人農業老人農業

詳情

在中國,隨著“打工潮”的出現並不斷壯大,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並離開傳統農業生產,留下大量老人打理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老人農業”現象直接引發了三個問題:農業生產進度時常受到影響;傳統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逐漸被“懶人農業”替代;農民總體年齡偏高、知識水平有限,農業生產新技術、新設備“推廣難”。
在西部農業大區重慶市,不少基層幹部說,由於缺乏勞動力,過去種田是“綠肥鋪底,農家肥當家”,如今則是省時省力的化肥當家,田地越來越瘦;由於勞動力缺乏,農民不在農田基礎建設上下功夫,水庫塘堰淤塞,渠道多年失修。農業生產也不再堅持精耕細作的傳統生產方式。
在重慶第一種糧大區合川區,該區淶灘鎮兩堂村63歲的村民鄧國能向記者坦言,自己的體力已達不到水稻育秧、插秧、耕地要求,只能做多少算多少,“夠自己吃就行”。
重慶一些基層農技幹部給記者粗略計算:如果勞動力充足,每畝水稻平均2天就可以完成播種,現在由於青壯年勞力缺乏,平均已拉長到四五天。重慶萬州區天河鎮天河社區農民王文義說:“家裡6畝土地全靠我一個人種,根本種不過來。如果春耕時還遇到寒潮、霜凍、乾旱等自然災害,要搶播搶種,勞動力短缺就更明顯了。”
張紅宇認為,“老人農業”現象是農業比較效益低、城鎮化進程等綜合因素影響的正常結果,日本等國家務農農民年齡也都在50歲以上。“老人農業”的出現會對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帶來不利影響,但這一難題並非無法破解。

老人農業之憂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對於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確保糧食有效供給,實現自給自足意義重大。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對於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因多種原因,惠農好政策卻並未留住農村年輕人遠行的腳步,村里種地的農民正日趨老齡化,種田即將面臨無人接班的尷尬境況,“老人農業”在許多地方成為常態,已成為困擾未來糧食生產的重要難題,惹人憂慮。
如今,在廣大農村,由於耕地缺乏勞動力,“省事田”和“懶人田”隨處可見。過去種田是農家肥當家,輔之以少量化肥,如今是綠肥不見,農家肥當家,田地越來越痩,糧食品質也大幅下降。過去,種植水稻,一般是一年兩熟,現在多半只種一季,有些根本沒種,把良田荒廢,買糧吃。至於雜糧,種的人就更少了。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青壯勞動力都外出務工,留守在家中的大多是老幼婦孺,耕地缺乏勞動力。二是農田水利設施無人管理,大多難以維持現狀,水庫塘堰淤塞,渠道多年失修,農業抗旱能力大大下降。三是由於“老年農業”帶來的勞動力素質低,讓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推廣困難,從而影響了農業科技進步。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淡忘的。但在農村勞動力持續外流的情況下,老人實在難以承受農業發展之重。因而農業要大力發展,還必須依靠有知識,有文化的新型農民。
一要落實好中央有關惠農政策,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儘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要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工作,加大技能培訓力度,變無序輸出為有序輸出,加快二、三產業發展,就地解決勞動力轉移,讓留在農村發展的農民真正能致富;要從體制機制入手,真正使農民成為一種職業而不是身份,拓展農村年輕人才成長渠道,使有能力的年輕人自願留在農村;三要鼓勵和扶持外出經商務工農民返鄉創業,匯聚激活民間資本,投資土地規模經營和二、三產業,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在當地就業、創業,鼓勵農業科技人員、機關幹部、大學生村幹部充實基層,通過成立農業經濟組織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搞統一經營開發,為農村農業注入資金、技術、人力資本。

解決辦法

目前中國緩解“老人農業”不利影響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是鼓勵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需求量;二是推廣農業機械化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張紅宇說,通過合作社或農業大戶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彌補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農業部在中國糧食主產區安徽省的調查顯示,目前該省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2/3左右,而通過規模經營,也有效減少了勞動力需求量,可以緩解老年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土地規模經營主體也更注重糧食生產效率,更在意選用優良品種和現金適用技術,有利於節約成本,增加產量,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
同時,以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為例,使用農機不僅能很有效替代勞動力,還能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在中國南方農區,水稻人工插秧至少要100元,而機插秧一畝成本為40—5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