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雲

翼雲

翼雲山又名高山,海拔624.2米.是魯南第一高峰。此山地處山亭區,東與臨沂地區接壤,西北與濟寧地區相臨,西部與滕州銜接,山亭新城在翼雲山前環抱,山東有石咀子水庫環繞,山澗清泉潺潺,柴扉小扣雞犬相聞。山上景點不勝枚舉,有金鑾殿、觀音洞、掛山崛、吊橋、仙人台、銀錐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翼雲山
  • 別名:高山
  • 海拔:624.2米
  • 地點:山亭市區北部
簡介,景點,傳說,二郎神用秫秸挑來的,掛山撅,後記,銀錐洞的傳說,

簡介

翼雲山之名出自於該山“泰山行宮”里的一通碑文:“山名翼雲,崇高也,山與雲連,朝夕往來,煙霧白雲與山交會,雙峰白雲吐揚,故名之曰翼雲。” 高山雖然不高,但在魯南地區為第一高峰。

景點

翼雲山有“西峰天街走廊、西南門和吊橋關、金鑾殿和銀錐河、翼雲東峰日出、深山哨所和泰山行宮、掛山撅和足井”等較為著名的景點。
翼雲山西峰,山崖高聳雲端,似刀削斧劈,險峻無比,然崖根山路卻寬闊平整,猶如天街走廊,橫臥西峰達1公里。它的頂部由兩個石灰岩崮頂組成,即東峰和西峰。登西峰峰頂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路在崮西,名曰“西南門”,天公造就的腳窩隱藏在盤曲的石縫內,只容一人側身攀登;另一條路在該崮的東北方,名曰“吊橋關”。在此通過,一上一下均需攀援十多米高的峭壁。正因該峰地勢險要,所以成為歷代鄉民結寨起義抗匪避難之所,現峰頂數百個營壘的殘垣斷壁依稀可見。東峰懸崖中有一溶洞,名曰“金鑾殿”。該洞四季如春,夏季倍感清風徐徐,涼氣襲人;冬季則暖流融融,溫暖如春。因此,前人認為皇帝的金鑾殿也不過如此,故美其名曰“金鑾殿”。在西峰崮基的南側,有一“銀錐洞”,分內外兩洞,外洞很小,只容一人,內洞口被一塊表面光滑的石塊堵住,該石卡在石縫內,可以自由活動,但就是拿不出來。傳說此石是堵住內洞銀子溢出的“塞子”,故稱“銀錐”。誰要是能將此拔掉,就可搖身一變成為億萬富翁。為此,不知吸引了多少人前來拔錐取銀,但自古至今,誰也沒有把它拔掉。
登上翼雲頂峰,頓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因而登東峰觀日出,其景象蔚為壯觀,可與泰山之巔觀日同日而語。東峰的東、南、北三面均為懸崖峭壁,為西南有盤山路可通。拾級而上,直至峰頂,峰頂稍平,面積約5000平方米。有瞭望樓一座,原為濟寧軍分區所建,當時被稱為“深山哨所”。“瞭望樓”建在一座廟宇舊址上,該廟名為“泰山行宮”。清同治五年(1866年)農曆8月23日竣工。清末明初,名士張仁魁,又與1932年出資萬兩黃金重修。重修後的泰山行宮,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加之從山底到山頂新修1.5公里盤山路一條,更增添了該山之氣勢。從此,該山香火極盛,名聲遠播,每逢正月十五廟會,遠近數百家“神社”紛至沓來,熱鬧非凡。

傳說

翼雲山傳說■■
《滕志》所載之高山,又名翼雲山,此山在今山亭區山城街道山亭村北約3公里處,海拔620.4米,高度為山亭區5000多座山頭之首。因其高入雲端,俗稱高山。

二郎神用秫秸挑來的

高山的來歷,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從前,一個婦女在河裡洗衣裳,洗著洗著,看見一個壯漢用一根秫秸挑著兩座大山,從正北面過來。這婦女仔細一看,原來這位大漢正是二郎神,他前邊挑的叫朴山,後邊挑的叫高山。這婦女看到二郎神用這么根秫秸挑著就覺得奇怪,婦女就問:“你用這秫秸挑,能撐得住嗎?”話剛出口,秫秸就斷了。這時,二郎神所挑的那兩座山,一坐落在了河北岸,一坐落在了河 南岸。當婦女再看二郎神時,二郎神卻不見了。從那,這兩座山就面對著面地留在了這裡,這就是朴山和高山。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這兩座山的山神發生了爭執。兩位山神刀槍劍戟地打了起來,朴山被高山的山神砍了一刀,這一刀把朴山的一側砍掉一塊,使得朴山到2015年還留有一個刀印;高山也被朴山砸了一棍,這一棍正好落在高山的中間,結果,高山到2015年還是中間低兩邊高,像是兩個山頭。

掛山撅

在東峰之東,有一和它並立的巨石柱,該石拔地而起,直聳雲霄,令人不可仰視,名曰“掛山撅”。據說此撅底部是一個東海龍眼。還有人說“掛山撅”最遠可達東南方的關湖一帶。
傳說在很遠很遠的東南方有一戶姓豆的大地主,在他的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僕人們每天都看見缸里有塊大石頭,可在附近怎么找都找不到石頭到底在哪裡。有一天僕人把這件事告訴了東家,東家也覺得奇怪,於是找來了道士,道士看後,對他說:“這是你的吉星,發財的財神石,照在你家的水缸里,是保佑你財源滾滾的。這塊石頭在你家正西北方的一座高山上。”後來,豆先生不遠千里來到山亭,果真找到了掛山撅。掛山撅看著搖搖欲墜,就是不倒,傳說需一家9女一起來推,方能推倒。

後記

如今,高山上清代的亭廊廟宇已在文革時期給人為地破壞了,唯一保留的還有一座炮樓,在新修的廟宇大門口,還保留著兩個原始的小石臼。在高山的最高點樹立著一座鐵塔,為山亭區廣播電視局樹立的信號轉播塔,有42米之高,塔身呈銀白色,有一維修梯可直通其上,登上鐵塔10餘米,山下的景色可一覽無餘。

銀錐洞的傳說

有關“銀錐”的傳說,還有這樣一段故事:說高山腳下的沈莊村有一個放牛老漢,這天到山上放牛,打了一個盹,醒來後發現牛不見了,到處找牛,怎么也找不到,就聽著牛在洞裡叫,他剛要往洞裡伸頭看,猛地從洞裡刮來一股大風,他慌忙躲在了洞邊,定睛一看,只見數不盡金子銀子從洞口流出,他趕緊抓了幾把,把自己身上的褂兜、褲兜都裝的滿滿的。眼看自己無處可裝,白白的流跑了可惜,他在洞口抓了一把“拉蒿草”趕緊將洞口堵上,果不其然,一下子就給堵上了。說來也巧,此老漢抓的這把“拉蒿草”,名為“萬年蒿”,這一堵不要緊,洞口一萬年才能開一次,還需有緣人才能開啟。待老漢把裝的金子銀子送回家,叫上家人再次來到山上時,洞口還在,拉蒿草卻不見了,只見內洞口被一塊表面光滑的石塊堵住,該石卡在石 縫內,可以自由活動,但就是拿不出來。傳說,堵住洞口的這個塞子,就是“萬年蒿”變的。還傳說,要想拔掉此錐,需要一家有10個兒子一起來拔,方能拔掉。
後來,山下有一戶人家生了9個兒子,一個女兒,待孩子們成年後老兩口商議,讓9個兒子和女婿一起去試試,他們想女婿不是自己的半個兒嗎,說不定能成功。9個兒子和一個女婿一起來到“銀錐洞”。在老兩口的助陣下,經過10人的努力,銀墜果然開始晃動,眼看就要拔出來了,老頭一急,說了句:“您姐夫,使勁!”銀錐猛地縮了回去,再試,也只是晃動,始終沒能成功。據山亭區山城街道沈莊村75歲的沈元江講,後來,他村一位村民,聽信了這個傳說,拿著炸藥,把銀錐給炸了,結果也未能流出金子,驗證了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