翥山寺又叫翥山報恩寺位於江西瓷都景德鎮樂平市東南方五公里處,這裡安殷水與樂安江交匯,北、東、西面平疇沃野,交點南岸,臨水一兀突起,向東北和西成“八”字傾斜,如蒼鷹振翅凌空,故名“翥山”,而寺院坐落於山頂平曠之處,恰似一朵綻開的蓮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翥山寺
- 地理位置:江西瓷都景德鎮樂平市東南方五公里處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始建:明末清初順治年間
寺院概況,興建緣起,主持簡介,
寺院概況
翥山報恩寺:位於江西瓷都景德鎮樂平市東南方五公里處,這裡安殷水與樂安江交匯,北、東、西面平疇沃野,交點南岸,臨水一兀突起,向東北和西成“八”字傾斜,如蒼鷹振翅凌空,故名“翥山”,而寺院坐落於山頂平曠之處,恰似一朵綻開的蓮台。
明末清初順治年間,廬山高僧智慧型大師雲遊至此,見古木參天,曲徑林幽,花放鳥鳴;登頂遠眺,滔滔樂安江似銀鏈迂迴向西南,安殷水自南而沖環抱翥山後注入樂安江。西南面,群丘染翠山泉叮咚,農莊桑田點綴其間,迷戀的美景與樂平城盡收眼底。其觀後曰:“山翥地靈”,就在此結茅建寺。山頂廣場,東西長二十八丈,南北寬十一丈,寺院建在場中,香火一度旺盛。而後又在寺邊為地方求學續辦了著名的“翥山書院”,每試屢屢應第得科,因而出了許多名人,更使寺院聲名遠揚,很多文人墨客,政治家因此慕名登游翥山題詩作賦,談經論法。清朝著名開國功臣、傑出的政治家順治皇帝的老師“范文程”,多次留宿翥山古剎;政績顯著的台灣知府“袁聞析”曾多次上山禮佛,故樂平翥山在台灣留芳傳世至今:“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時也曾御駕翥山古寺,據說有碑記載,文革時失落民間,現正在尋找:“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也曾朝禮翥山古剎;近代二十世紀,江西八老之首:“李尚庸”、革命先烈“方誌敏”都多次登臨翥山。
解放後,因寺院年久失修,在五四年夏被風吹倒,僅有眾人搭的一座兩平方米的小廟供香客禮拜。眺望四周美景如畫,遺憾的是古剎現已無存,只留下地基遺址,佳景聖地草木叢生,碎磚礫瓦顯眼一片,目睹此景,心生感慨,為實現往昔心中:“普度眾生,弘揚佛法,祈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悲願,發心恢復古剎、建立人間淨土,便在舊址上結茅而住,以期建寺,至今苦修已有六年。
現在山頂舊寺遺址上只有悟心法師親手搭的三間簡易茅棚,這便是他的靜修之所,佛堂很小,只能容下三、四人,每次大眾都在風雨、太陽中誦經念佛。
興建緣起
明末清初順治年間,廬山高僧智慧型大師雲遊至此,見古木參天,曲徑林幽,花放鳥鳴;登頂遠眺,滔滔樂安江似銀鏈迂迴向西南,安殷水自南而沖環抱翥山後注入樂安江。西南面,群丘染翠山泉叮咚,農莊桑田點綴其間,迷戀的美景與樂平城盡收眼底。其觀後曰:“山翥地靈”,就在此結茅建寺。山頂廣場,東西長二十八丈,南北寬十一丈,寺院建在場中,香火一度旺盛。而後又在寺邊為地方求學續辦了著名的“翥山書院”,每試屢屢應第得科,因而出了許多名人,更使寺院聲名遠揚,很多文人墨客,政治家因此慕名登游翥山題詩作賦,談經論法。清朝著名開國功臣、傑出的政治家順治皇帝的老師“范文程”,多次留宿翥山古剎;政績顯著的台灣知府“袁聞析”曾多次上山禮佛,故樂平翥山在台灣留芳傳世至今:“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時也曾御駕翥山古寺,據說有碑記載,文革時失落民間,現正在尋找:“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也曾朝禮翥山古剎;近代二十世紀,江西八老之首:“李尚庸”、革命先烈“方誌敏”都多次登臨翥山。
解放後,因寺院年久失修,在五四年夏被風吹倒,僅有眾人搭的一座兩平方米的小廟供香客禮拜。眺望四周美景如畫,遺憾的是古剎現已無存,只留下地基遺址,佳景聖地草木叢生,碎磚礫瓦顯眼一片,目睹此景,心生感慨,為實現往昔心中:“普度眾生,弘揚佛法,祈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悲願,發心恢復古剎、建立人間淨土,便在舊址上結茅而住,以期建寺,至今苦修已有六年。
主持簡介
苦行僧:悟心法師,為求佛法,刀斷二指,經過苦修,悟得法要,參訪過泉州開元寺‘蒲田廣化寺、深圳弘法寺、廬山東林寺、杭州靈隱寺、上海靜安寺、玉佛寺、蘇州靈岩寺、南京棲霞寺、九華山、普陀山、雲居山、天台山……等疙瘩叢林名剎後,在福建福清萬福寺(祖庭)閉修幾年,為了下化眾生,上求佛道,以身作則在各個低反默默無聞地為大眾服務、奉獻。
2002年,來到翥山結棚而住,一直為地方排憂解難,為了行人方便,不懼嚴寒酷暑到山下修填通往市內的泥巴公路,為病哭人行醫送藥,經常獨自在山上幾天都不炒菜吃,把自己省下僅有的錢買米、買油、送錢救濟周邊十幾個村莊的孤寡聾啞病殘困難戶,資助貧困孩子上學。現在山上佛堂很小,只容三四人,每次大眾都在風雨中太陽下誦經念佛,為了信眾有個修行道場、遮陽避雨安身之處,為了建立人間淨土,悟心法師恭請十方善男信女、所有大德、賢達之士伸出援助之手,共建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