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公閘

翟公閘是根據當時掌管修閘的縣官翟翷的姓氏所命名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翟公閘
  • 其他名稱:夏莊石閘
起源,發展,

起源

翟公閘是根據當時掌管修閘的縣官翟翷的姓氏所命名的。
據《重修新城縣誌》載:“翟翷,直隸繞陽人,以進士授新城令,在任3年(乾隆3年至乾隆6年),開夏莊稻田,遂為水利。調文登。”
翟翷建的石閘,又曰“夏莊石閘”。據《重修新城縣誌》載:“夏莊石閘,在城北五十里夏莊北。乾隆24年(1739年),巡撫阿爾泰奏《墾稻田》於此置土壩,以時蓄泄。後易以石,知縣翟翷建立。”後人為紀念翟翷這位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縣官,便稱此曰“翟公閘”。

發展

乾隆時期,我縣北部、東北部一帶是湖窪荒地,有待開墾復耕為稻田,以解決這一帶居民生活所需。山東巡撫阿爾泰按照新城知縣翟翷的提請,於乾隆24、25兩年內,數次親赴夏莊一帶觀察,幫助制定湖窪荒地改治稻田的方案。根據實地考察的情況,按照挖渠引水歸田與節蓄並舉的方針,制定了一整套墾湖窪變稻田的方案。遂“墾稻田七十餘頃,收穫頗豐”,“農民爭趨認墾”、“改墾日多”(見阿爾泰乾隆24年《新城等處營治稻田疏》)。
為了保證大面積稻田的用水,便以“烏龍河之水為眾田所藉,應予為儲蓄,始敷灌溉河之下游”。因此,便與翟翷協商建石閘。在阿爾泰與翟翷的墾荒方案成熟後,便於乾隆24年正式向朝廷呈上《新城等處營治稻田疏》,乾隆立即準奏。翟翷接到批文,便立刻動工興建了夏莊閘。
乾隆二十六年三月三日,石閘工地鞭炮齊鳴,歡慶修建石閘的人群歡聲雷動。經過3個月的日夜奮戰,一座氣勢宏偉、造型精美的石閘建成了。石閘完全用精細加工的方塊石砌成,高10餘米,長25米,分為中主閘與左、右兩副閘。閘板用精選的松柏木製成,嚴密地鑲在鑿制工整的石閘槽內,副閘的每邊建有溢洪道,大洪時起節制分流、減少石閘衝壓力的作用。閘的西邊劃出1.7畝地,供二名閘夫以作工食之用;還建房5間,四面圍牆,以作閘夫住所。整個石閘巍然屹立於雲蒸霞蔚的錦秋湖畔,早迎朝暉,夕送晚霞,堪為水鄉一大景觀,一時有無數文人墨客爭來遊覽作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