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承贊

翁承贊

翁承贊(859~932) 字文堯(一作文饒),晚年號狎鷗翁,莆陽興福里竹嘯莊(今北高鎮竹莊村)人。翁氏為禮樂名家,東南茂族,其先京兆人也。曾祖何,官檢校右散騎常侍;祖則,官大理司直;父巨隅,榮王府咨議參軍,贈光祿少卿,累遷少府監,居興福里,見其地“前有海水朝宗,後有竹林環蔭”,遂名其鄉“竹嘯翁莊”。

基本介紹

  • 本名:翁承贊
  • 字號:狎鷗翁
  • 出生時間:859
  • 去世時間:932
個人生平,具體信息,翁承贊之功,翁承贊之詩,

個人生平

唐乾寧三年(896年),翁承贊以進士第三名被選為探花使,擢博學宏詞科,授京兆尹參軍,累遷右拾遺,戶部員外郎。天祐元年(904年),翁承贊奉昭回閩冊封王審知為琅琊王,備受王審知禮待。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自立,國號梁,以翁承贊為右諫議大夫。開平四年(910年),朱全忠以翁承贊為冊禮副使,冊封王審知為閩王。後朱全忠任命翁承贊為福建鹽鐵副使,加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因朱全忠日漸驕恣,翁承讚辭官回閩。
翁承贊回閩後,王審知拜他為同平章事,封晉國公,其故里被命名為文秀鄉光賢里晝錦莊。為閩相期間,翁承贊建議王審知在福州設立“四門學”,並在所屬各州縣廣設庠序以授生徒,發展福建地方教育。後唐同光二年(924年),王審知卒。其諸子為爭奪政權而造成混亂,閩政日非,翁承贊稱疾致仕,歸隱建州(今建甌),長興三年(932年)去世,終年73歲。追謚忠獻。有詩集,現存詩作120餘篇。
巨隅子三:長承贊、次承裕、三承穎,因其父購寺田築宅漆林(今福清新厝鎮漆林,自古隸屬莆田縣直至1956年),遂舉家遷焉!父巨源,曾任恭王府咨議參軍。承贊少時攻讀甚勤,立志功名。唐景福元年(892年),應試不第,在長安滯留4年。到唐乾寧三年(896年)才登進士第,以第三名擢為探花使。翌年,又擢博學宏詞科,授職為京兆尹參軍。由於他學問淵博,文辭清麗,朝貴眾口交譽,官職逐步升遷,累官秘書郎、右拾遺。他看到割據一方的藩鎮和掌兵弄權的南北司內外勾結,認為這是朝廷的莫大隱患,曾上章抗言:“方鎮交結權幸,終必誤國”。其直言敢諫贏得朝野的讚許。
其從子乾度,官左補闕,乾度有子六人:處厚、處恭、處易、處朴、處廉、處休,相繼於宋建隆(960-963年)、開寶(968~976年)、雍熙年間(984~987年)雙雙進士及第。時稱“六桂聯芳”,宋時建“六桂祠”至今尚存(在今黃石鎮清中村)。

具體信息

承贊羈留京都多年,覺得自己無補於大局,便萌歸思。正好這時昭宗李曄為羈縻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命他持節回閩冊封王審知為"琅琊王",他便高興地於唐天佑元年(904年)踏上歸程。
承贊回到福州,備受王審知的禮遇,一再挽留,但他朝命在身,不能久留。又回到長安復命。
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禪讓”,自就帝位,改國號為梁,定都開封。承贊歸梁,被擢升為諫議大夫。這時,王審知為求閩中政局安定,向朱全忠上表納貢。朱知承贊前曾使閩,便派他為副使。於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再次回閩冊封王審知為閩王。
承贊二度回到福州,目睹人民安居樂業,“江山勝往年”,便產生了終老故里的念頭,但王命難違,只好“自恨悠悠再別家”,重返開封。
朱全忠提升承贊為史大夫,加左散騎常侍。但他看到朱全忠日漸驕恣兇悍,難與為治,而王審知卻能勵精圖治,有賢明之稱,便不再留戀中朝,毅然辭官返里。
承贊回閩,王審知即拜他為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後又晉爵晉國公,並將他的出生地鄉名改為“文秀”,里名改為“光賢”,以示榮寵。

翁承贊之功

他在為相期中,對於審知整飭吏治,發展經濟等重要措施,都起了襄助的作用。他建議在福州也設立供庶人入學的“四門學”,“以教閩士之秀者”,在各府縣廣設庠序,做到府有府學,縣有縣學,鄉村有私塾,海隅閉塞之民智為之一開。
後唐同光二年(924年),王審知卒,承贊為寫墓志銘。
承贊晚年辭官歸隱建安(今福建省建甌市)。同一些僧道交遊,過著“予家藥鼎分明在,好把仙方次第傳”的生活。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去世,享年74歲,安葬在建安新豐鄉,追謚忠獻。

翁承贊之詩

承贊工詩,與同時的黃滔徐寅齊名。著有《諫議晝錦宏詞》前後集,世久散佚。現傳世的僅有《晝錦堂詩集》計48首,收入《全唐詩》的有37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