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行政村隸屬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民樂鎮,地處鎮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20.0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城36.00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翁孔村
- 所屬地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民樂鎮
- 下轄地區:罵嘎、田房、壩卡河
- 面積:42.80平方公里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人文地理,村務公開,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東鄰大村村,南鄰永平鎮,西鄰永平鎮,北鄰芒專村。轄罵嘎、田房、壩卡河、南溫河、芒端、松林田、芒良、芒招營、老街、斗美、芒剛、南門山、大寨、涼陰箐、芒別、麻栗平、坡腳、田壩箐、那布、平壩河、舊抗、南落22個村民小組。至08年底有農戶1086戶,有鄉村人口4136人,其中農業人口4136人,勞動力256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29人。
全村國土面積42.80平方公里,海拔1,135.00米,年平均氣溫20.00℃,年降水量1235.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花生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0840.00 畝,人均耕地2.62畝,林地51,216.40畝。
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96.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34.00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840.00畝(其中:田4761.00畝,地6080.00畝),人均耕地2.62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51,216.4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166.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2畝,主要種植茶葉、蜜棗、核桃、桔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09.00畝,其中養殖面積34.00畝;草地73.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857.00畝。
有銅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086戶通自來水;有1086戶通電,有60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4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0%、55.99%和77.8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3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55戶(分別占總數的76.70%和60.31%)。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0.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3輛,農用運輸車84輛,拖拉機282輛,機車37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212.43畝,有效灌溉率為26.8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725.4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2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3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18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0戶。全村2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22個自然村已通電;22個自然村已通路;2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2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22個自然村均未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8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2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有86戶居住磚(鋼)混結構房屋。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96.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64.00萬元,占總收入的47.14%;畜牧業收入218.00萬元,占總收入的18.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621頭,肉牛119頭,肉羊28頭);漁業收入12.50萬元,占總收入的1.05%;林業收入190.00萬元,占總收入的15.88%;第二、三產業收入96.00萬元,占總收入的8.02%;工資性收入30.00萬元,占總收入的2.51%。農民人均純收入2334.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0人(占勞動力的7.80%),在省內務工160人,到省外務工40人。
人口衛生
該村至08年底有農戶1086戶,共有鄉村人口4136人,其中男性2138人,女性1998人。其中農業人口4136人,勞動力2563人。該村以漢、彝族為主(是漢、彝、傣、瑤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080人,彝族891人,傣、瑤族165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12人,參合率99.66%;享受低保10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0公里。
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村內建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442.00平方米,擁有教師9人,在校學生499人,距離鎮中學20.00公里。
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86人,其中小學生499人,中學生187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翁孔村地處鎮的西南方向,東面是大村村,北面是芒專村,西面和南面分別與永平鎮和威遠鎮相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是民樂鎮人口最多,占地面積最大,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村委會。該村氣候溫和,具有發展林木、果園、茶、桑等的優越條件。
這裡的漢族和各地漢族一樣,解放前信佛教和原始宗教,也曾有寺廟和姓氏祠堂,解放後,漢族中信佛的已不多,寺廟和祠堂也全被毀,雖然1950年後停止宗教祭祀活動,但一些傳統的節日禮教至今還在傳承和發揚,而且近幾年來,又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祖先神靈侍奉香火和進行祭祀活動。
這裡每年的春節和其他各地大致相同,"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要按樓上、堂屋、客房、房前屋後的順序掃除,把門窗、神桌擦洗乾淨,每個人都要洗澡、以及自己的髒衣物,據說只有這樣,來年才會有健康的身體,家家都要栽松棚,戶戶都要做三尖角粑粑(年糕),到了晚上,堂屋中,灶台 上,天井等處點上香火,擺上祭品,遠近不時傳來鞭炮聲,孩子們在天井裡嬉鬧、放火花,親友們在屋裡談笑,村寨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在這裡,過年一般會連慶三天,在這三天裡,家家都會殺雞、殺鴨,並且做出各種豐盛的美食,請客吃飯,多數人家的天井裡都有"打牌""鬥地主"、"猜拳"的場面,熱鬧非凡。
其他少數民族也一樣,都有著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和民俗風情,然而,不管他們的習俗是否相同,傳統的節日是否一樣,都相互學習、互相影響,不斷發展各民族之間的兄弟友愛,形成了血肉不可分離的關係。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9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827.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否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389.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 1、特色產業的發展缺乏規模性; 2、科學用土、改土的意識需不斷提高; 3、試驗、示範工作還應進一步搞好,栽培、施肥、防病治蟲的科技還應推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 1、努力培養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技術技能; 2、加大培育優勢產業的力度,儘快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3.在穩抓糧食生產的同時,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甘蔗、烤菸、蠶桑、畜牧養殖等產業。。
地圖信息
地址: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景樂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