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鶻

《義鶻》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首段十二句敘述蒼鷹幼雛遇難;中間十六句描寫義鶻為雛鷹報仇,撻伐惡霸白蛇,受到詩人熱情的讚揚;末段八句表明詩人作詩的動機。這是一首情感強烈的寓言詩,詩人借“義鶻”為蒼鷹報仇之事,表達了對俠義精神的歌頌,構思精巧,寄意深遠,感情真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義鶻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杜甫
  • 作品別名:義鶻行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義鶻1
陰崖有蒼鷹2,養子黑柏顛3
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4
雄飛遠求食,雌者鳴辛酸。
力強不可制,黃口無半存5
其父從西歸,翻身入長煙6
斯須領健鶻7,痛憤寄所宣8
斗上捩孤影9,噭哮來九天10
修鱗脫遠枝11,巨顙坼老拳12
高空得蹭蹬13,短草辭蜿蜒14
折尾能一掉15,飽腸皆已穿16
生雖滅眾雛,死亦垂千年17
物情有報復18,快意貴目前。
茲實鷙鳥最19,急難心炯然20
功成失所往21,用舍何其賢22
近經潏水湄23,此事樵夫傳。
飄蕭覺素髮24,凜欲沖儒冠25
人生許與分26,只在顧盼間27
聊為義鶻行,用激壯士肝。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 鶻(gú):鷹類猛禽,又名隼。
  2. 陰崖:背陽的山崖。
  3. 黑柏巔:黑森森的柏樹頂上。
  4. 噬(shì):咬。恣(zì):無所顧忌,一解快意。
  5. 黃口:雛鳥。
  6. 長煙:長空。煙,雲霧。
  7. 斯須:片刻。領健鶻:帶來一隻雄健的鶻。
  8. 痛憤寄所宣:言將悲痛與憤怒寄寓於向鶻宜訴之語中,希鶻替他報仇。
  9. 斗上:突然騰上高空。斗,通“陡”,突然。捩(liè):迴旋。孤影:指義鶻。
  10. 嗷哮:厲聲長鳴。九天:即九重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故云。此處指天的最高一層。
  11. 修鱗:指白蛇。
  12. 巨顙(sǎng):蛇的額頭。坼(chè):裂開。老拳:鶻擊物時,以翼下勁骨,猶人之用拳,故云。
  13. 蹭(cènɡ)蹬(dènɡ):挫跌,原義失勢貌。
  14. 蜿蜒:曲折爬行貌。
  15. 一掉:垂死掙扎一下。
  16. 飽腸:指白蛇攫食雛鷹,以飽其腸。
  17. 垂千年:指白蛇之死可垂鑒千年。
  18. 物情:萬物之常情。報復: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19. 鷙(zhì)鳥:猛禽。最:最為傑出。
  20. 急難:急人之所難。炯(jiǒng)然:光明貌,指心胸坦蕩。
  21. 失所往:不知飛往何處。
  22. 用舍·:指義鶻的出擊與飛逝。語本《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23. 潏(yù)水:在長安杜陵附近,即今陝西長安縣東南的潏河,流入渭水。湄:水邊。
  24. 飄蕭:稀疏貌。
  25. 沖儒冠:白髮把帽子頂起,極言感情激動。
  26. 許與分:指應人請求給人幫助。
  27. 顧盼間:一瞬間。

白話譯文

山背面的懸崖有一對蒼鷹,在黑柏樹的頂端養育幼雛。
白蛇爬進它的巢里,放縱地吞吃了雛鷹當作早餐。
雄鷹飛到遠方去求食,雌鷹辛酸地哀鳴。
白蛇力量強大,蒼鷹不能制服它,黃口鷹雛沒有留下半隻。
它們的父親從西邊歸來,轉身飛入瀰漫的煙霧中。
一會兒領來雄健的鶻,悲痛憤怒地把遭遇講給它。
猛鶻抖擻高飛孤影盤旋,憤怒地叫著從九天之上飛來。
長長的白蛇從高枝上掉下來,巨大的額頭被結實的拳頭擊裂。
在高空中還能微弱的掙扎,落到短草上不再爬行。
折斷的尾巴不能搖動一下,吃飽的腸子已經全都穿裂。
活著雖然吃掉了眾雛鷹,死後也傳留千萬年。
人們都願意給以報復,對眼前的景象感到可喜,十分稱心。
這確實是最勇猛的鳥,急人之難,心地光明坦蕩。
成功之後不知道到哪裡去了,效完力就離開多么賢明。
最近經過溝水岸邊,這件事情在樵夫中流傳。
我聽完感到白髮都飛動起來,神情嚴峻將要頂起儒生帽。
人生的相合與分開,只在轉眼之間。
姑且寫下這首《義鶻》,永遠激勵壯士的肝膽。

創作背景

從詩中“近經潏水湄”句來看,這首詩當系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杜甫在長安時所作。其時,杜甫雖繼續在唐肅宗身邊任左拾遺,但處事直小心謹慎,生活也顯得閒散。一日,他途經長安附近的潏水邊,聽樵夫講述鶻殺白蛇,為蒼鷹報仇除害的故事,聞而有感,於是吟喔成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段十二句,描寫蒼鷹幼雛慘遭白駝吞噬,向鶻訴冤求助。“陰崖”二句,起勢極妙。蒼鷹巢居於危崖古柏之顛,則其本欲避世幽棲以求宴安之情,自在言外。然而,即使如此小心謹慎,也終於未能避免白蛇的偷襲。接著,詩人以“吞噬恣朝餐”,寫白蛇的侵凌孤弱,陰狠殘暴;以“雌者鳴辛酸”,寫雌鷹的無力護衛,孤苦哀鳴;以“黃口無半存”,寫雛鷹的橫被蹂躪,慘遭殺戮。使讀者看到了一幕驚心動魄的善與惡的鬥爭,由此激發讀者的正義感。“其父”四句,又使讀者仿佛感受到了雄鷹看到家破人亡時悲痛欲絕,奔走呼號的心情;仿佛聽到了雄鷹向義鶻述說自家的不幸,以求救助;仿佛體驗到了義鶻在得知這一訊息後,義憤填膺,必欲生食首惡而後快的勇氣和豪情。詩人在這些地方,平平寫來,毫不費力,但敘事簡潔明淨,有鮮明的形象,有突出的個性,有動人的情態,有精采的細節,時間、地點、物色、經過,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二段為中間十六句,前十句描寫主人公義鶻撻伐惡霸白蛇的矯健動作和白蛇的可恥下場。“斗上”數句,異峰突起,描繪義鶻痛擊白蛇的場生死搏鬥,濃墨重彩,浪漲潮高,傳神寫照。義鶻決戰中時而騰空翻飛,時而俯衝搏擊;時而曒哮怒吼,穿雲而來;時而縱橫閃撲,電擊而去。其中“巨顙拆老拳”五字,尤為有味。“巨顙”二字,抓住了蛇的形體的顯著特點,突出了它橫行一時,稱霸鄉里的醜態。接著,詩人懷抱義饋,痛快淋漓地描寫了惡霸白蛇在義鶻懲罰的鐵拳打擊下腸斷頭碎的可恥下場。這條披著白色外衣的長蛇從老柏樹的高技上掉下來了,它的腦袋被義鶻的“老拳”打得碎裂。白蛇被擊,從樹梢蹭蹬下墜,腦裂、腸穿、尾折,一命嗚呼。這八句,摹神寫照。詩人用反語鄙夷地嘲弄道:白蛇即或生前僅僅有殺害那些鷹雛的那么一點兒小小的“業績”,那么它死後也夠“名垂千古”的了。把兇惡殘暴的霸道行徑說成是“名垂千古”的“業”,表達了詩人嫉惡如仇的正義感和惡霸得報的痛快心情。這一段筆酣墨飽,繪形繪聲,對惡霸冷嘲熱諷,表達了極其鮮明的愛憎感情。後六句,詩人滿腔熱情地直接讚頌主人公義鶻不僅是鷙鳥中的佼佼者,而且心地光明,有急於救助別人危。中段十六句,前八句描寫,後八句評論,不論描寫或評論,都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
第三段為末八句,交代了題材是怎樣得來的,寫作的意圖何在。聽到樵夫傳說義鶻的事跡之後,詩人激動得“飄蕭覺素髮,凜欲沖儒冠”,用飽含感情的筆墨,生動細緻地記敘了這一正義鬥爭經過之後,便直接表明寫這首詩的目的:“人生許與分,只在顧盼間,聊為義鶻行,永激壯土肝。”就是要大力提倡和發揚義鶻精神。
這首詩托物在鳥,寓意在人,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在杜甫生活的唐代,封建統治者恃強凌弱,仗勢欺人,魚肉百姓的現象,比比皆是。但是,見義勇為,“急難心炯然”者少之又少,詩人懷著肅然起敬的感情寫下了這首寓言詩,就是想通過歌頌義鶻為蒼鷹報殺子之仇的故事讚頌了俠義之士為人排難解紛而毫無個人打算的美德。這首詩之所以能使一切有心肝的人都受感動,主要在於它異常生動地描寫了一場“除暴安良”的英勇戰鬥,活畫出雄姿颯爽的義鶻形象,並以滿腔熱情,歌頌了它的正義行為。全詩構思奇特,寓意深遠,耐人尋味。

名家點評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又《義鶻行》云:“飄蕭覺素髮,凜欲沖儒冠。”又云:“永激壯士肝”,似謂當時有權位而不能救人之急、脫人於難者。
明·鐘惺譚元春《唐詩歸》:譚云:“其父”妙且滑稽(“其父”句下)。鐘云:鶻誠義鶻,此鷹亦鳥中申包胥也(“斯須”句下)。鐘云:用“老拳”妙(“巨顙”句下)。鐘云:五字與“君看皮寢處,無復晴閃爍”,同一快人,同一怕人(“飽腸”句下)。譚云:“貴目前”,妙。天道反不能如此。又云:造化深厚,“快意”二字,止說得物情,說不得天道(“快意”句下)。鐘云:“心炯然”三字,是從來義俠之本(“急難”句下)。鐘云:發許大道理。住此便有味,有法。多下一段可恨(“功成”二句下)。
明·許學夷《詩源辨體》:(杜詩)五言古如《柴門》、《杜鵑》、《義鶻》、《彭衙》及七言以歌行入律者,則甚曠逸。
明·王嗣奭《杜臆》:此明是太史公一篇《義俠客傳》,筆力相敵,而敘鳥尤難。鳥有“父”,下語極新極穩,更無字可代。至“斗上捩孤影”八句,模神寫照,千載猶生。“快意貴目前”一語,令人快心,令人解頤。……“人情許與分,只在顧盼間”,道理更大,明是季札掛劍心事,其可少耶?
清·張謙宜《繭齋詩談》:關目清白,敘事須仿此。語不多而指劃爽然,卻又字字琢煉,所以為難。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奇情恣肆,與子長《遊俠》、《刺客》列傳,爭雄千古。首一段原題也。敘事明淨,而“斯須領健鶻”一句驀人,手法矯捷。中一段,先八句寫生,筆筆叫絕。其來有聲勢,其擊有精神,其負痛伏辜有波折。“飽腸已穿”,令我一嘆,炯鑒在一“飽”字。次八句詠嘆,筆又超絕。“死垂千年”,猶所謂“遺臭萬年”也。“心炯然”,所謂皎然不欺其志者也。“失所往”,更超,所謂不矜其能,蓋伐其德,世所稱賢豪間者也。後一段,明作者之由。“飄蕭”十字作一句讀。“許與”,“顧盼”,通篇結穴。讀此而無動於衷者,全無心肝人也。評者云:假事為比,用意在末。其說非也。公自是聞此事而作。大手筆人,正要即事寫照,不肯學躲閃法。
清·楊倫《杜詩鏡銓》:寫出猛勢,刻畫處,十分痛快淋漓,如有殺氣英風,閃動紙上(“斗上”四句下)。王仲樵曰:直目此鶻為魯仲連輩人矣。記異之作,憤世之篇,便是“聶政”、“荊軻”請傳一樣筆墨,故足與太史公爭雄千古。得之韻言,尤為空前絕後。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