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義民爺
- 產生時間:清康熙六十(1721)年
- 實質:台灣民間信仰
- 特指:祭祀在械鬥犧牲的義民軍
由來
義民廟
歷史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一七八八年),林爽文之亂諸戰役中,犧牲成仁的義民軍先烈約二百餘位,於凱旋迴歸時,僱請牛車沿途遍拾忠骸(有具布圈為記)。原擬歸葬大窩口(今湖口鄉),雖車過鳳山溪,牛竟不受驅駛,經焚香禱告後跌筊取決,合冢葬於此枋寮「雄牛困地穴」吉地。
●清高宗乾隆帝有感義軍之忠勇衛土精神,特頒御「褒忠」?敕旨,藉以褒揚。林先坤於清廷官員抵達紅毛港時,搭建榕樹門樓恭迎簌旨,迎回後於六張犁莊,恭建聖旨樹安置。大窩口戴禮成、才成、拔成昆仲以先父「戴元玖」公之名義捐獻土地。
●乾隆53年御筆'褒忠」敕旨。以建墓園,並立「合議字」,此合議字由「粵東」經理林先坤、及塗英鵬、梁元魁、姜安、锺金炵、賴元鏻、林興等會周立字。
●道光十五年(公元一八三五年),立「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將廟產交由值年經理管理,並辦理春秋二祭,及修繕廟、基等工作。此簿每年七月一日新舊任總理會簿。
●道光廿七車(公元一八四士年),林茂堂、劉維翰、吳清華、曾騰等具帖邀請新埔街、九芎林、大湖口、石岡子等四大莊士紳,倡導將廟產交由四大莊輪流管理,並負責春秋二祭,三年一輪,周而復始。經公議決定輪值順序:大湖口第一、石岡子第二、九芎林第三、新埔街第四。四大莊簽立「訪帖」字人士計有林茂堂、劉維翰、吳清華、曾騰、杜崑岡、范汝舟、徐朝政、姜阿桂、王阿奎、林慶和、范汞生、蘇振立、張雲龍、廖三連、潘阿來、杜國香等十七名。
●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三月,彰忙戴潮春之亂,粵藉人士再組義軍出征,獻身死義者多達百餘位,復拾忠骸迎葬於烈士墓旁,是為「附」。
●周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林、劉兩施主子孫,邀集四大莊祭典區士紳商議,以每三年由各區選出經理人輪值經管本廟財產,及負責春秋二祭,期滿將本廟財產列冊於四月初一會簿,交施主點交與新經理掌管。
●明治廿八年(公元一八九五年),因兵燹浩劫之下,廟宇盡遭回祿。
●明治卅二年(公元一八九九年),湖口莊輪值經理徐景雲、傅萬福、張坤和等,號召境內十四大莊眾信士捐資重建。
●明治四十年(公元一九○七年),日本政府為實行皇民化政策,派遣日籍宮員由台北乘火車南下,擬前來沒收廟產未遂。
●大正一年至十四年(民國一年至十四年)止,本廟每年提出總收入的五分之一,捐助境內十四大莊全體學校,至大正十四年境內學校有:新埔公學校、湖口公學校、鹿場公學校、芎林公學校、竹東公學校、北埔公學校、峨眉公學校、關西公學校、楊梅公學校、新屋公學校、觀音公學校、石光公學校、大坡公學校、照門公學校、大侖公學校、橫山公學校、沙坑公學校、寶山公學校、紅毛公學校、新城公學校、峨眉公學校、富興分教場、竹東公學校二重埔分教場、芎林公學校鹿寮境分教場、湖口公學校中侖方教場、大坡公學校崁頭厝分教場、石光公學校坪林分教場、新埔公學校枋寮分教場、楊梅公學校伯公岡分教場、觀音公學校新坡分教場、北埔公學校南埔分教場、橫山公學校大山背分教場等三十一所學校。
●大正十年(民國十年),設立貧苦學生獎學金,並按年頒給。
●昭和一至三年(民國十五年至十七年),本廟整理一切田產,統一名稱向政府地政機關登記。本廟之田產早年因誤登,故在地籍上分別冠上以下名稱……公業義民廟、公業義民嘗、義民廟、公業褒忠嘗、寺廟義民嘗、公業義民爺、寺廟義民爺、公業褒忠亭等八種不同名稱。
●昭和四年(民國十八年)三月二十日,協定會通過:取消境內十四大莊學校補助金,將此基金移轉為「義民中學校」之建設積立金。
●昭和十年(民國廿四年)三月廿五日,本廟協定訂定「枋寮義民廟協定會委員及管理人選舉規程」。
●昭和十五年(民國廿九年)日本當局有廢除本廟之議並擬沒收廟產,經十四大莊共推部份委員,向日本政府據理力爭,並遠赴東瀛陳情,終獲保存。
●昭和十六年(民國三十年),拓務大臣向本廟獻匾「忠魂不朽」台灣總督獻扁「盡忠報國」。
●民國三十五年四月八日,成立義民中學董事會,聘請朱盛淇為校長。
●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廿五日,義民廟協定會改組成立為「褒忠義民廟管理委員會」設委員三十三人,並通過「褒忠義民廟管理章程」。
●民國三十八年三月,成立私立義民中學建校委員會,擇定中壢鎮新明里為新校址。校地由中壢鎮公所提供。五月四日,義民中學校舍奠基。七月八日,義民中學首屆畢業典禮。
●民國四十年二月廿五日,設立財團法人褒忠亭義民中學財團。由本廟管理人主席姜振驤擔任董事長,另兩位管理人蔡昆松、李金益擔任常務董事,董事則由本廟全體委員擔任。
●民國四十二年義民中學遷址,擇定竹北鄉新社口為校址。
●民國四十四年七月,每年七月二十曰中元祭典奉省政民廳(四四)民甲字第06328號改為義民節祭典。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申請設立財團法人,業經新竹地方法院核准登記,其全銜為「財團法人台灣省新竹縣褒忠亭」。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成立「二百周年紀念特刊及廟史」編輯委員會。
●民國七十八年舉辨成立二百周年紀念活動,出版「二百周年紀念特刊」。
●民國八十七年八月新竹縣立文化中心以「文化義民節」為主題舉辨全國文藝季「義民心、鄉土情」系列活功。
思考
我現在是福老人,我的祖先也是客家人(閩西客,不是粵東客,我的家族在台灣已有將近二百年了,我不敢說我現在的家族成員裡頭沒原住民血統,我的太太則是1949年以後來台的外省人後代。但是,我們現在都是台灣人,因為我們都認同這一塊土地。
除了語言習慣以及一些習俗不盡相同之外,我們的生活以及生命都維繫在這一塊土地--台灣。現在還要任分化族群的政客來破壞我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