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是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60年。

全書分為6篇,主要論述了從1350—1550年間義大利政治、文化思想和日常生活的發展變動。布克哈特運用當時已經出版、隨手可得的編年史和故事集,從新的視點切入,構建了有關文藝復興研究的新體系。

該書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進行了系統研究,時間跨度大,內涵豐富, 見解獨到。該書將政治制度的形成發展和特點與文化因素聯繫起來考察;將人性、人文作為文藝復興運動生命力之源泉。因此,該書論述和分析顯得透徹、深刻,故而成為有別於其他同類著作的專題性范著,讀來清新流暢,新意迭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 外文名稱: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
  • 作者:【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 類別:歷史學
  • 首版時間:1860年
  • 字數:8479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後世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6篇,目錄中列有各篇章詳細綱目。附插圖110幅。
作者按照文化發展的各個方面而非時間順序敘述義大利300年間的文化發展,每個方面獨立成篇。第1篇《作為一種藝術工作的國家》評論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政治制度,對傳統史學政治軍事的框架有所突破,第2篇《個人的發展》把個人主義作為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分析其在義大利的表現及對文藝復興的推動作用,第3篇《古典文化的復興》反駁用古學的“再生”來概括文藝復興的傳統看法,指出文藝復興乃古學的復興與義大利人創造天才的完美結合,第4篇《世界的發現和人的發現》提出義大利人粉碎中世紀枷鎖發現自己的命題,認為“人性”的發現是文藝復興運動更為重要的成就,第5篇《社交與節日慶典》描述義大利人的風俗禮儀與階級融合狀況,第6篇《道德與宗教》揭示文藝復興的陰暗面,並認為這是個人主義極端發展的結果。

作品目錄

第一篇 作為一種藝術工作的國家第二篇 個人的發展第三篇 古典文化的復興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章 義大利的國家和個人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十四世紀的暴君專制
第二章 個人的完美化
第二章 羅馬——古城遺蹟
第三章 十五世紀的暴君專制
第三章 聲譽的近代概念
第三章 古代著作
第四章 小暴君
第四章 近代的機智與諷刺
第四章 十四世紀的人文主義
第五章 大王朝
第五章 大學和學校
第六章 暴君專制的反對者
第六章 人文主義的促進者
第七章 共和國:威尼斯和佛羅倫斯
第七章 古典文化的仿效。拉丁文的書信和講演詞
第八章 義大利各國的外交政策
第八章 拉丁文的論文和歷史
第九章 戰爭藝術
第九章 一般文化的拉丁化
第十章 教皇政府和它所遭到的危險
第十章 近代的拉丁詩歌
第十一章 十六世紀人文主義者的衰落
第四篇 世界的發現和人的發現第五篇 社交與節日慶典第六篇 道德與宗教
第一章 義大利人的旅行
第一章 階級的平等化
第一章 道德
第二章 義大利的自然科學
第二章 生活的外表的美化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宗教
第三章 自然美的發現
第三章 語言是社交的基礎
第三章 宗教和文藝復興的精神
第四章 人的發現。詩歌中對於人的內心的描寫
第四章 社交的高級形式
第四章 古代和近代迷信的混合物
第五章 傳記
第五章 完美的社交家
第五章 信仰的普遍解體
第六章 民族和城市國家的描寫
第六章 婦女的地位
第七章 人的外貌的描寫
第七章 家政
第八章 生活動態的描寫
第八章 節日慶典

創作背景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的寫作始於1855年,正值布克哈特思想成熟、精力旺盛的黃金年齡。這一年,他應聘前往蘇黎世新建的聯邦工藝學院教授藝術史,那裡圖書資料豐富,他也有充足的時間結交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早在柏林學習時,布克哈特已得出這樣的結論:法國大革命已將歷史的根基從歐洲各民族腳下推倒。在歐洲,藝術領域內各個時代的風格並存,任何傳統都無法占據主導地位,國家的情形也與此類似,“19世紀從一塊乾淨的石板開始”。於是,除了“內心的真理”外,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止個人實現政治上的自由選擇。該見解奠定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的基本思路。

作品思想

文藝復興的意義
1.文藝復興的重大意義不在於復古,而在於創造。1453年,君斯坦丁堡陷落,該地希臘學者攜帶大量珍貴的古籍手抄本逃到義大利,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便隨著蒐集、抄寫(從15世紀中葉起又普遍採用了印刷術)、翻譯、模仿、注釋、校勘、闡發古籍而達到高潮。但布克哈特並不象西方一些史學家那樣,認為文藝復興只是單純地回復到古典時代,是試圖恢復古典文化和羅馬帝國的光榮夢想。他認為“文藝復興不只是片面的模仿或零碎的蒐集,而是一個新生”,是古典文化與義大利人民天才和民族精神相結合的產物。
2.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天才們發現了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以及人自身的美。這就有力地打擊了中世紀對人、對人的世俗生活加以蔑視的舊觀念。人文主義思潮最鮮明的特徵就是它的世俗性。作者熱情地肯定“這種世俗性的態度並不是輕薄的,而是認真的,並為藝術和詩歌所提高了的。這種態度一採取就永遠不會再失去,一種不可抗拒的動力迫使我們去研究人和事物,而我們也必須把這種研究當作我們的正當的目的和工作,這正是一種近代精神的崇高的必然趨勢。”人文主義的思想家們通過各種形式著力表達這樣一個主題:人是獨立的“精神的個體”。人性的一切表現,人格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有天然的正當權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格言“人所固有的我都具有”就集中體現了這種信念。
3.這一切的創造發現都依賴於當時政治、社會給予藝術家們的自由和古希臘羅馬文化精神滋養起的人文精神與個人主義思潮,以及當時人們宗教信仰的動搖,對中世紀枷鎖的掙脫。在這裡,對於政治制度作者是把它作為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背景來強調的,多樣的政治制度形式和城市共和國中社會階級等差的打破使藝術天才們享有其進行文化創造所必需的精神平等和思想自由。專制暴君和僱傭兵隊長的地位通常不是靠門第而是靠才能、權術和暴力而爭得,因此,他們通常都很有個性和客觀地處理事物的精神。專制制度也不拒絕財富的收斂和文化上的誇耀和競爭,暴君們或為利用、或為附庸風雅、或為歌功頌德而對人文藝術家給予保護、資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作者認為佛羅倫斯之所以成為歐洲精神最重要的發祥地,是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個近代國家”的政治理論和政治實驗基地,是近代統計科學和歷史寫作的策源地,它產生了諸如但丁、馬基雅維里、佩脫拉克、薄伽丘等眾多的文學藝術家、政論家和思想家。作者花了約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紹政治背景,足見作者對此背景的重視和歐洲傳統史學強調政治制度具有特殊文化地位的觀念對作者治學風格的影響。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個人主義思潮作者是作為世界觀基礎來認識的。作者較為客觀地指出了個人主義對文化的雙重影響。他指出:沒有豐富多彩、全面發展的人格,就沒有文藝復興時期燦爛的文化。個人主義造成了高度和諧的個性,給文藝復興運動以一種光輝,“而這種光輝是古代或中世紀精神所不能或不願賜予的”。但另一方面,這種個人主義又確實從一開始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指出:沒有豐富多彩、全面發展的人格,就沒有文藝復興時期燦爛的文化。個人主義造成了高度和諧的個性,給文藝復興運動以一種光輝,“而這種光輝是古代或中世紀精神所不能或不願賜予的”。但另一方面,這種個人主義又確實從一開始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它一切醜惡的方面,他說“如果說廣義的和狹義的利己主義都同樣是一切惡行的根源,那么更高度發展了的義大利人,由於這個理由,比起那個時代的其他民族成員來是更趨向於不道德的”,並且揭露文藝復興時期利己主義在義大利的一系列赤裸裸的表現:賭博、復仇、大量暴力事件、犯罪和兩性關係的紊亂。這種道德墮落現象隨著16世紀義大利在政治上走向衰敗而愈益發展。作為一個歷史學家,他客觀地反映了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價值的混亂狀態。
偉大人物
布克哈特看重由政治制度所決定的文化史,但對偉大人物在歷史進程中所發揮的力量,卻不願過多著墨。比如亞西比德,布克哈特承認他“最能夠代表希臘人”,然而對這位尼采眼中的“希臘之花”,布克哈特只是以一種淡淡的惋惜,說他的起伏及隕落只是“希臘歷史上發生的一系列最不幸的事件之一。”在亞西比德身上,布克哈特看到一種不無可怕的煽動家的本領,正是這種政治人物的煽動與蠱惑,喚起了雅典民主制度中卑微的一面,對帝國的嚮往與對僭主的恐懼毀滅了亞西比德,也毀了雅典。

後世影響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是歐洲學術界關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第一部綜合研究的專著,它奠定了近代西方史家對於文藝復興的正統解釋。布克哈特在書中提出的諸如文藝復興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開端等基本觀點,長時間內成為西方史家研究文藝復興的理論出發點。雖然現代的不少史家已經不再接受布克哈特的很多觀點,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一書的價值仍無可替代,被公認是進入文藝復興領域的研究者必須研讀的第一部學術專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於1860年以德文出版後,在歐洲學術界立刻產生重大影響。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且被譯成英文後又多次重印。

作品評價

英國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教授阿克頓勳爵:“現有的著作中關於文化史的一部最深刻、最精微的研究著作”。

出版信息

該書原著用德文寫成,1860年出版。中譯本據英國喬治·G·哈拉普公司第16版英譯本轉譯,何新翻譯,197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作者簡介

雅各布·布克哈特(1818—1897),出身於瑞士巴塞爾城的一個古老家族。1843年,獲得柏林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回國2年之後擔任巴塞爾大學歷史學與藝術史講座的教授,並且一直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50年之久。布克哈特一生勤奮,但主要歷史著作有3部:《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和《希臘文化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