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選擇

群體選擇 group selection以群體為單位的自然選擇之總稱,但將以種為單位的選擇除外,僅指種內群體間的選擇方式者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群體選擇
  • 外文名:group selection
  • 提出者:C.Darwin
  • 時間:1859,1871
名詞解釋,群體選擇的模式,

名詞解釋

在C.Darwin(1859,1871)之後包括適用於人類群體的各種模式被提出來。奠基於群體遺傳學的進化上的最新模式,提出作為單位群體的親緣群體(kin group,lineage group)和地方種群(localpopulation,同類群)等,而且多將群體間絕滅率之差及增殖率之差看作是集體的適應度之差。認為為了使群體間的選擇能有效地對基因頻率的變化起作用,應有如下條件:即群體間的遷移率低,群體間存在著明顯的遺傳的變異,且群體的適應度對應於基因頻率的差異有較大的變化。群體選擇與群體內的個體水平的選擇作用並非一定對立著,但對同一基因來說兩種作用也有頡頏作用的情況。例如使之表達具有犧牲個體的適應度而促進群體適應度效應的,某種利他行為的基因頻率,在分群內雖然減少了,但在上位群體(meta population)內如果滿足一定條件,則可由群體選擇而增加。但關於圍繞群體選擇的討論幾乎還是處於理論階段,有待證實。

群體選擇的模式

關於群體選擇的模式,最有名者有以下三種。(1)V.C.Wynne-Edwards(1982)的假說,認為動物的社會行為,作為避免因過大密度使群體滅絕的密度調節機制,由群體選擇而進化形成。(2)用選擇來說明利他行為的進化的各種模式。有強調絕滅率之差的模式,有強調群體增殖率之差的模式。有的認為雌雄選擇為群體選擇之一,也有的認為群體選擇這一術語,只有當群體作為繁殖群體部分地被隔離的情況下,才能適用。(3)以適應地形圖為基礎想法的Wright的進化理論(Shifting bal- ance theory),則認為因分群間增殖率的差異而進行的群體選擇(interdeme selection),對生物的適應的進化來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