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際威脅:群體自我過程還是個體自我過程?

群際威脅:群體自我過程還是個體自我過程?

《群際威脅:群體自我過程還是個體自我過程?》是依託西南大學,由趙玉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群際威脅:群體自我過程還是個體自我過程?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趙玉芳
  • 依託單位:西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群際威脅產生的前提是群體分類,對內群體和外群體邊界的認可與接納,即內隱與外顯意識到我群與他群。社會認同理論認為這種群體意識會激活個體自我概念中群體自我成分,從而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上做出與群體一致的反應。因此,從個體角度看,群際威脅應該是人們群體自我的過程和結果。研究發現,群際威脅的啟動的確會降低低地位被試對群體自我的評價;同時,也會降低與群體身份無關的個體認知過程如執行功能。這說明個體自我也可能捲入群際威脅過程和結果。社會認同理論認為不僅群體自我是社會的,個體自我也是社會的,因此,二者可能共存於一個社會心理結構中。但是,在群際威脅過程中群體自我和個體自我是否同時存在,如果同時存在,那么共存在的模式是平行結構還是等級結構,還缺乏直接的證據。本項目擬採用行為實驗、認知神經科學實驗等多種技術手段來揭示群際威脅過程中群體自我和個體自我的表征方式,以及共存的模式及其證據。

結題摘要

群際威脅產生的前提是群體分類意識。社會認同理論認為這種“群體意識”會激活自我概念中“群體自我”成分,因此,群體自我會捲入群際威脅過程和結果。但是群際威脅的啟動會降低自我評價,這說明個體自我也可能捲入群際威脅過程和結果。因此,本項目關注群際威脅過程中群體自我和個體自我是否同時存在以及其共存的模式結構。 本項目以社會階層、國家以及實驗室群體為研究對象,使用行為實驗、ERP和fMRI等生理技術進行了研究。發現群際威脅過程中確實群體自我和個體自我共存。群際威脅會集體自尊;顯著誘發對外群體的攻擊意向。這驗證了群際威脅中的群體自我過程。同時,群際威脅降低了消極自我的清晰性,作用過程體現在大腦緣上回(SMG)和楔前葉上,導致SMG與Rectus的功能聯結增強;群際威脅降低內隱自我評價和內隱自尊;減弱自我反省行為並導致dMPFC、右側DLPFC、右側顳極區和後扣帶回等腦區激活程度減弱;誘發顯著的內疚、羞愧等自我意識情緒,破壞自我面孔加工優勢,引導人們的目光注視威脅群體,導致右側dACC的激活程度越高和右側尾狀核(caudate)激活程度增強。這些結果從多個角度重複證明了個體自我捲入群際威脅過程。群際威脅過程中個體自我與群體自我的關係可能是雙路徑模式,既有平行關係,也存在等級性結構。研究證明,群際威脅可以對個體自我和群體自我單獨產生影響,Rectus是二者的共同腦區,這些都說明二者是並列結構。但是關係分析發現,集體自尊可以調節群際威脅與個體自尊之間的關係,這表明群際威脅過程中集體自我與個體自我存在非並列的關係。因此,後續還需要從更深入的研究多角度揭示二者之間的關係。 該項目的成果從群體類別角度和後果角度都擴展了整合群際威脅理論對於群際過程的觀點,開拓了群際過程與自我過程(包括狀態自我與過程自我)之間的關係,對於深入了解群體身份與自我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大量的數據支撐。同時,研究所開創的自我概念清晰性計算公式、群際威脅的操作範式也為群體過程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實驗範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