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力村(江蘇省蘇州市婁葑鎮群力村)

群力村,原名大盪村,位於蘇州東南環交界處,是蘇州人口最多的幾個自然村落之一。在解放以前,群力村只是黃天盪中的一個孤島;上世紀六十年代,“圍墾黃天盪”讓群力村一下子多出上千畝水田,有效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狀況,也讓群力村名揚蘇城,成為艱苦奮鬥的典型。這個戶籍人口6000餘人的村落,大多數的居民仍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產,蘇州水鄉赫赫有名的“水八仙”產品、特別是雞頭米,是群力人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2005-2006年,因為地理位置優越,位於古城區、吳中經濟開發區和蘇州工業園區之間的群力村,被原地改造重建。至2010年,村民搬進了重建的60多幢高樓里,現在叫作群星苑(分五個小區)、群力社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群力村
  • 別名:大盪村
  • 行政區類別:村鎮
  • 所屬地區:江蘇省蘇州市
  • 地理位置:東經120.6637,北緯31.2815附近
  • 人口:6000原住民(2014年)
  • 方言:吳方言
  • 火車站:蘇州站
歷史發展,雞頭米產業,

歷史發展

動遷前的群力村大多是上世紀80年代後建起的兩層小樓,地勢低洼,農宅居然比村邊的通園路整整低了一層樓。七十多歲仍然筆耕不輟的老通訊員沈錫興說:“整個村子就是一個‘鍋底’,一下大雨,水就往村里灌,村委會門前都能開船,群力人抗洪經常是新聞媒體的關注焦點。
改革開放後,群力村跟江南大多數鄉村一樣,鄉鎮企業興起時,村里也有近10家企業。伴隨著蘇州工業園區的崛起,群力村的城市化進程驟然縮短。短短几年間,盛產茭白、蓮藕、雞頭米等“水八仙”的水田窪地,一下子“九通一平”成了工業廠房,到2000年,群力村的3000多畝田地、500多畝宅基地被區鎮全部徵用;到2009年,6000多村民全部搬進了60幢高樓里。如今,在這蘇州“農村第一高層動遷小區”,已經很難再找到當年的鄉村痕跡。

雞頭米產業

儘管全村現在已經沒有一分田地了,村民也都住進了高樓大廈,但群力人並沒有放棄農業,這在蘇州城市化進程中算得上是一個“特例”。許多的群力村民不願丟掉祖輩傳下來的“水八仙”種植手藝。雖說沒了田地,但這並沒有難住勤勞、吃苦的群力人。動遷征地以後,群力人開始走出“黃天盪”———帶著優質品種和種植技術,外出包地種植雞頭米。群力人早起晚歸,一撥撥在尹山湖、陽澄湖、太湖邊開闢了一個又一個“群力村”,打響了“南塘雞頭米”的品牌。
一開始,群力人還只是單打獨鬥包個15畝、20畝地自己種種,後來村里一些“能人”開始向規模化經營發展,自己來不及種,就聯合村民一起去,往往一下子拿下三四百畝水田,據說最多的一次包下了上千畝。如今群力一戶人家在外包地種下的雞頭米,往往比從前一個生產隊種的還要多。當年,群力村土地最多的時候,也沒有超過兩千畝雞頭米,而今沒有一分地的群力人通過外出包地,種下的雞頭米超過了1萬畝。
通過群力人的種植引領,雞頭米這個綠色營養食品逐年走俏,從而推動了雞頭米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帶動了從種米到剝米、賣米、煮米的整條產業鏈。
2011年,群力“雞頭米”的產值超過了5000萬元,最保守每戶也能增收3萬元以上,蘇州市場上一半的雞頭米是群力人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