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飲(《古今醫統大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羚羊角飲,中醫方劑名。出自《古今醫統大全》卷六十一。主治眼漸昏及睹浮花。恐變成青風內障。

基本介紹

  • 名稱:羚羊角飲
  • 別名:羚羊角湯(《聖濟總錄》卷一一二)
  • 出處:《古今醫統大全》卷六十一
  • 組成:羚羊角、防風、茺蔚子、車前子、黃芩、玄參、大黃
  • 主治:眼漸昏及睹浮花。恐變成青風內障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羚羊角(鎊)、防風(去叉)、茺蔚子各二兩,車前子、黃芩(去黑心)、玄參各一兩,大黃(銼,炒)半兩。

用法用量

上為粗末。每服1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主治

眼漸昏及睹浮花。恐變成青風內障。

附方

名稱:羚羊角飲
組成:羚羊角(鎊)一兩半,桂(去粗皮)二兩,大黃(銼,炒)一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冷服,不拘時候
主治:卒嘔血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九
名稱:羚羊角飲
組成:羚羊角(鎊)、羌活(去蘆頭)、桂(去粗皮)、牛膝(酒浸,切,焙)、白茯苓(去黑皮)、杏仁(去皮尖雙仁,研)、郁李仁(湯浸,去皮)、半夏(湯洗七遍去滑)、附子(炮裂,去皮臍)、麻黃(去根節)、大腹皮、大黃(煨)各半兩,葶藶子(紙上炒)、木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白朮、防風(去叉)、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銼)各一分,檳榔、白附子(炮)各半兩
用法:銼,如麻豆大,分為八服,若高年或臟腑虛冷即分作十六服。每服用水二碗,加生薑十片,煎至二盞,臨熟更磨犀角水二合,投入再煎沸,去滓,分作二服.不拘時候溫服。滓再服,重用水一碗,煎至一盞,作一服。更看疾狀,每料臨時添藥
主治:乾濕腳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重要文獻摘要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精要》:“羚羊角飲,蕤仁丸,熟乾地黃丸,摩頂膏,決明丸,白龍粉,煮肝散,服椒方芎勞散。暴盲平日素無他病,外不傷輪廓,內不損瞳神,倏然盲而不見也。病致有三:日陽寡,日陰孤,日神離,乃痞塞關格之病。病於陽傷者,緣忿怒暴悖恣酒嗜辣好燥膩,及久患熱病痰火人得之,則煩躁秘渴。病於陰傷者,多色慾悲傷思竭哭泣太頻之故。患則類中風中寒之起。傷於神者,因思慮太過,用心罔極,憂傷至甚,驚恐無措者得之,患則其人如痴朕病發之狀。屢有因頭風痰火,元虛水少之人,眩暈發而醒則不見。能保養者,亦有不治自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