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作戰指揮系統是指美軍常設的作戰指揮系統分國家級軍事指揮系統和聯合司令部(又稱戰區級)與特種司令部指揮系統兩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軍作戰指揮系統
- 解釋:美軍常設的作戰指揮系統分國家級軍事指揮系統和聯合司令部(又稱戰區級)與特種司令部指揮系統兩級
美軍作戰指揮系統是指美軍常設的作戰指揮系統分國家級軍事指揮系統和聯合司令部(又稱戰區級)與特種司令部指揮系統兩級。
美軍作戰指揮系統是指美軍常設的作戰指揮系統分國家級軍事指揮系統和聯合司令部(又稱戰區級)與特種司令部指揮系統兩級。通常情況下,總統和國防部長通過這兩級指揮系統指揮全軍;緊急情況下,可越級指揮第一線部隊。此外,根據需要,還...
“宙斯盾”作戰系統(英文:Aegis Combat System,簡稱:宙斯盾系統),是美國研製裝備的一種自動化指揮作戰系統,既可防禦作戰也可反擊進攻,是世界上裝備的先進艦載防空和反飛彈系統。宙斯盾系統的研製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時值海軍戰艦走嚮導彈化和遠洋化的初期,美軍迫切需要一種能夠抗擊各類空中威脅飽和攻擊的防空系統...
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系統與陸軍指揮信息系統的關係 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系統是陸軍指揮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納入陸軍指揮信息系統體系之中。美國陸軍在進行數位化部隊建設時,將空域指揮控制系統一併納入陸軍作戰指揮系統體系中,保證其與其他戰場自動化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與互操作,為一體化指揮控制奠定了基礎。基本...
美軍全球空中指揮所系統是依美國政府一貫奉行的,從1960年代開始研製、70年代初具規模、到80年代逐步完善發展起來的一個國家級指揮控制系統。該系統主要由國家應急空中指揮所、遭核攻擊後的指揮控制系統、受領任務並開始行動系統三大部分組成。該系統能在國家指揮中心和地面通信設備遭到破壞後為國家指揮當局提供備份的指揮...
國別:美國 類別:指揮自動化和電子戰裝備 陸軍指揮自動化系統。發展過程:1980 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主要用於為陸軍各級指揮官提供作戰指揮方面的自動數據處理支援。指揮員通過該系統的一體化的連線軍、師、旅級的評估與分析戰場態勢、起草與發布作戰命令及有關報告,管理和協調各部隊的行動。性能特點:①能夠完成戰術...
指揮信息系統是以計算機為網路核心,具有指揮控制、偵察情報、預警探測、通信、安全保密、信息對抗等功能的軍事信息系統。即美國習慣上講的C4ISR系統。基本概念 指揮信息系統是綜合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技術裝備,實現對作戰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的自動化,保障各級指揮機構對所屬部隊和武器實施科學高效指揮控制與管理,...
該系統是美國研製的炮兵部隊計算機化的射擊指揮系統。 1980 年裝備美國陸軍重型師。主要用於炮兵射擊指揮。簡介 國別:美國 類別:指揮自動化與電子戰裝備 陸軍指揮自動化 發展過程:性能特點 ①可以自動完成戰術射擊指揮、技術射擊指揮、目標情報處理、火力計畫、射擊分隊狀況及彈藥狀況統計、氣象數據接收、存儲與分發以及...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軍共投入4個陸軍師、6支航母戰鬥群、18個空軍聯隊等隸屬於不同戰區的約42.3萬兵力,但戰爭中所有部隊均接受中央司令部的統一指揮。職能司令部則負責履行某一職能或完成某一特定任務,在全球範圍內開展行動 。位於底層的是戰術級作戰指揮系統,包括師、旅、營等各級軍兵種部隊指揮機構,負責對...
1989年美軍入侵巴拿馬戰爭的主要作戰,只用了15個小時。1991年海灣戰爭和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的規模較大,持續時間也不過42天和78天。而海灣戰爭的地面作戰僅100個小時。這其中,C3I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高效能的C3I系統既是高技術局部戰爭中提高作戰指揮效能的重要條件,也是增強整體作戰能力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倍增器”...
70年代初,又建成戰略C4I系統──美國全球軍事指揮控制系統。它由戰略預警系統、通信系統和各級指揮中心的自動數據處理系統組成,具有較高的快速反應能力,保障美國國家指揮當局在平時和戰時對全球部隊實施不間斷的指揮。根據“空地一體戰”的特點,美軍還提出了包括機動控制、火力支援、防空、情報/電子戰、戰鬥勤務支援等5...
20世紀50年代,蘇軍開始裝備K-1防空火力自動控制系統,用於控制5個營組成的防空炮兵旅的火力和由數個防空炮兵旅組成的防空炮兵師的火力。1957年,美軍防空炮兵裝備了AN/FSG-1“飛彈指揮員”地空飛彈半自動化指揮系統,用於對“奈基” Ⅱ飛彈、“霍克”飛彈實施火力控制與協調,最多可控制16個地空飛彈連。60年代...
戰鬥地形信息系統(CTIS,Combat Terrain Information Systems)是美國陸軍開發的地理信息系統,目的是為其作戰指揮系統提供測繪保障,同時也支持陸軍聯合作戰指揮控制系統。CTIS作為美陸軍的標準測繪保障裝備,已經部署於中、高級指揮層次,從戰區直到師、旅級別。該系統的研發始於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陸軍工程兵研發中心的...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的前身是歷經多次失敗而告終的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美國陸軍於2004年對該系統進行重新設計,並重新命名為現名,類似於海軍的宙斯盾作戰系統,由指管通情指揮系統,攔截系統,發射系統和雷達及其支援設備組成。2007年10月,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在美國太平洋飛彈靶場成功完成大氣層外的攔截試驗。末段...
六、壓制敵防空系統 七、電子戰 八、空運 九、機降 十、搜尋與救援 第三節 美軍陸空聯合作戰歷史發展 一、同一軍種內的支援作戰 二、軍種間粗放的協同作戰 三、陸海空融合的聯合作戰 四、基於網路的一體化作戰 第二章 美軍陸空聯合作戰指揮體制 第一節 國家指揮體制 一、美國防領導和指揮體制美軍陸空聯合作戰...
NAD的作戰半徑為100公里~200公里,最大攔截距離為50--10公里,最大攔截高度為35公里,具有防禦大氣層內處於下降階段的短程和中程戰區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的能力。海軍區域飛彈防禦系統能夠為海上和沿海地區的美軍及其盟軍和海港、機場以及其他重要資源提供積極的飛彈防禦。作為海基低層防禦系統,海軍區域飛彈防禦系統的優勢...
美國陸軍“前沿區域防空系統”(FAADS)包括C2I(指揮、控制和情報)、雷達、平台和飛彈,把前沿區域內防空火力部隊、感測器、聯絡設備、指揮站集成為一個能抵禦空中威脅的協同系統,能自動向防空武器提供傳遞目標數據。該系統能向陸軍作戰指揮系統提供(師及師級以下)防空部隊的自動接口,還能使指揮官和參謀人員進行通信、...
美軍聯合作戰司令部是美軍高級指揮機構,通常按戰區或職能劃分,均由多軍種部隊組成。美軍的作戰指揮,由總統和國防部長給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下達作戰命令,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通過國家指揮系統下達給擔負作戰任務的聯合作戰司令部,再由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負責具體指揮所屬作戰部隊。機構介紹 根據1986年《戈德華特-尼科爾斯...
1968年,英軍炮兵裝備了“菲斯”野戰炮兵射擊指揮信息系統。80年代初期,美軍師炮兵和炮兵旅裝備採用大規模積體電路的“塔克法”戰術射擊指揮系統,實現了戰術射擊指揮的自動化。90年代初,俄羅斯陸軍火箭炮兵旅裝備了“飼養園”火箭炮射擊指揮信息系統,能指揮72門“旋風”多管火箭炮實施射擊。90年代後期,美軍用“阿法茲...
遠征作戰處;水面作戰處;水下作戰處;空中作戰處。作戰指揮系統 (九大司令部)美國海軍艦隊司令部 (大西洋)總部:維吉尼亞諾福克海軍基地。下轄:第4艦隊、海軍軍事運輸司令部、海軍遠征軍作戰司令部、海軍氣象學和海洋學司令部、艦隊數值氣象學和海洋學中心、美國海軍天文台、海軍海洋辦公室、海軍海洋作戰司令部、...
美國軍隊結構是從總統(總司令)到新兵的指揮系統結構。美國軍隊是由國防部組織,管理由各指揮官領導的諸多部隊的複雜聯合指揮控制結構。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是美軍最高指揮官。為了協調軍事行動與外交活動,美國政府設有國家安全會議為美國總統提供諮詢。美國總統之下是美國國防部部長。他們之下有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