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空域指揮控制

指揮控制是指指揮員及其指揮機構為達成作戰目的,計畫決策,發布命令,並對作戰行動進行掌握、支配和操縱的活動。藉此,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Army airspace command and control)的定義是:陸軍在完成作戰任務時,為協調陸戰場空域中同時部署的空域用戶而實施的空域計畫和控制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軍空域指揮控制
  • 外文名:Army airspace command and control
  • 涉及學科:信息科學
  • 套用:自動化
  • 前提:陸軍在完成作戰任務
  • 具體:空域計畫和控制活動
背景,基本概念,陸戰場,陸戰場空域,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系統,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系統建設,基本定位,基本需求,空域指揮控制的職能,識別職能,協調職能,綜合職能,調節職能,空域指揮控制能力建設特點,制定體系完備的作戰條令,建立體制健全的指揮機構,構建靈活多樣的控制方法,列裝功能完善的指控裝備,

背景

信息技術發展與軍事技術創新的相伴相隨對作戰空間的深度、廣度和高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空域將成為關鍵的作戰資源。戰區空域指揮控制也將成為陸軍作戰奪取制空權的重要保障,避免己方和友軍誤傷的重要手段,加快陸軍作戰節奏的重要途徑,提高空域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平台。美陸軍在戰區空域指揮控制能力建設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條令條例、指揮體制、軍事裝備和指揮控制方法方面均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
隨著空地一體化聯合作戰的推進,空域己成為重要的作戰資源。在作戰地域內,從一樹之高到萬米高空會高密度地出現各種類型的飛行器,小到各類炮彈、火箭彈,大到無人機、直升機、運輸機、轟炸機,未來戰場空中環境日趨複雜,陸戰場空域的指揮控制也由此成為令人關注的問題。

基本概念

陸戰場

陸戰場,是敵對雙方在陸上進行作戰活動的空間,是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一定的地域及其相關空域,瀕海地區還包括相關海域。陸戰場是進行陸戰的基本空間。陸戰場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軍事環境,涉及作戰縱深、正面和立體區域等方面。其中陸戰場的軍事環境是指參戰力量的數量、武器裝備的質量、直接或間接服務於陸戰場作戰的戰場設施及其分布狀態。

陸戰場空域

空域是根據飛行訓練和作戰任務的需要而劃定的一定範圍的空間團。據此,本文將陸戰場空域定義為:陸上作戰時,為完成作戰任務而使用的一定範圍的空間。在陸戰場空域內,空軍、海軍、陸軍航空兵以及防空兵、炮兵、電子對抗部隊的作戰飛機、直升機、無人機、炮彈、火箭彈等都是作戰行動中的空域用戶,這些用戶因職能與性能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空域。

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

綜合國內各種指揮控制的定義,指揮控制是指指揮員及其指揮機構為達成作戰目的,計畫決策,發布命令,並對作戰行動進行掌握、支配和操縱的活動。藉此,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的定義是:陸軍在完成作戰任務時,為協調陸戰場空域中同時部署的空域用戶而實施的空域計畫和控制活動。

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系統

指揮控制系統是由作戰指揮控制結構、指揮控制機構、指揮控制關係和指揮控制手段4個基本要素構成的叫。為此,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系統則可以定義為:由指揮控制主體、指揮控制對象和指揮控制手段等要素以一定組織形式構成的具有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功能的有機整體。

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系統建設

是指為提高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能力而進行的各項工作的統稱。建設內容主要包括:①人員,主要有指揮官、參謀人員和技術保障人員等,主要任務是決策、監督和管理系統,在系統中占有決定性地位;②機構,是指為適應空域指揮控制的需要,以指揮員和指揮機關為主建立起來的空域指揮控制結構,是決定指揮成效、發揮指揮效能的重要因素;③手段,是指空域指揮控制運用的指揮自動化手段,主要包括情報收集與處理手段、指揮決策手段、指令生成與傳輸手段。

基本定位

目前,我國的空中交通管制主要是在國務院、中央軍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員會的領導下,由空軍實行統一管制。在空軍的統一管制下,軍用航空器由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實施指揮,民用航空器和外國航空器由民航實施指揮。陸軍航空兵的飛行只在空軍批准的空域和時間內進行。在此管理體制下,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系統建設須在空軍的統一領導下,與海軍及民航空管建設同步、協調發展。同時,在陸軍內部,要將陸軍航空兵的空管納入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系統,以此實現對陸戰場空域內各兵種空域用戶的有效協調與控制。
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與空軍空管的關係
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與空軍空管的關係主要表現在:
①一致性,陸軍與空軍實施空域指揮控制的目的都是為了協調空域用戶,提高空域資源的利用率,在指揮人員培養、指揮結構設定和指揮手段建設方面具有很強的一致性;
②依靠性,陸戰場空域指揮必須以空軍空管作為依託,空軍的空管是陸軍與海軍和民航空管相互聯繫起來的橋樑和紐帶;
③互補性,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與空軍空管範圍不同,側重點更是有所差別,空軍空管強調全局性管理,管理對象主要是航空器,陸戰場空域指揮側重於陸軍內部空域用戶的協調,協調對象包括航空器、飛彈、無人機和炮彈等。
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與海軍和民航空管的關係
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與海軍和民航空管之間的關係主要有:
①陸軍、海軍和民航的空管都是以服從空軍空管為前提,這是由我國的空管體制所決定的;
②三者的使命和任務不同,海軍和民航的空管主要是協調空中飛行器,而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除了要協調空軍和海軍的飛行器外,還要協調陸軍的直升機、無人機、飛彈和炮彈,任務更重,責任更大;
③三者不可相互替代,這是由三者的使命與任務所決定的。
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系統與陸軍指揮信息系統的關係
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系統是陸軍指揮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納入陸軍指揮信息系統體系之中。美國陸軍在進行數位化部隊建設時,將空域指揮控制系統一併納入陸軍作戰指揮系統體系中,保證其與其他戰場自動化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與互操作,為一體化指揮控制奠定了基礎。

基本需求

信息化條件下的陸上作戰,參戰對象多元、作戰空間多維、戰場態勢多變、指揮方式多樣,對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提出了迫切需求。
多元參戰力量對陸戰場空域指揮的需求
現代戰場己經明顯呈現出鮮明的非線性特點,戰場空間廣闊,參戰兵種多,作戰節奏快,戰場態勢瞬息萬變。對於戰場上的一些重要目標,有時需要多軍種和多兵種的火力實施集中打擊或重複打擊,此時,陸戰場空域中的各類炮彈、火箭彈、飛彈、無人機、直升機、運輸機、戰鬥機、轟炸機統統交由空軍統一管制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陸軍必須建立自己的空域指揮控制體系,實時掌握戰場態勢,了解空域用戶的情況,及時進行協調和控制,實現空軍、陸航、炮兵、防空兵、通信、電抗和偵察等空域用戶的協同,保障作戰地域內以及鄰近區域內飛行活動及地面活動的正常進行,避免空域衝突,提高作戰效能。如果不能對陸戰場空域進行實時的、準確的指揮控制,一旦出現問題,就會發生自相殘殺的悲劇。如地面防空部隊、地面作戰部隊和空軍部隊的協同失調,防空炮火就有可能誤傷己方作戰飛機,己方作戰飛機也會誤傷地面部隊。
多種空中威脅對陸戰場空域指揮的需求
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中,空中威脅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陸戰場面臨的空中威脅日趨嚴重:①作戰範圍更廣。現代作戰飛機,速度達2倍音速以上,作戰半徑達800 km左右。而武裝直升機則可在100 m以下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和雲層隱蔽飛行,懸停或俯衝攻擊點狀活動目標和固定目標。②軟硬殺傷能力更強。現代空中威脅不僅有“硬”殺傷兵器,還有電子干擾等“軟”殺傷兵器。在“沙漠風暴”行動中,多國部隊首先用電子干擾和反輻射飛彈壓制和摧毀伊軍的防空作戰指揮系統,使伊軍的預警雷達、微波通信和控制站同時遭到干擾和襲擊,巴格達與其雷達站、高炮群、飛彈群之間的通信聯絡中斷,致使伊軍防空部隊處於被動挨打的困境之中。③智慧型程度更高。隨著數位化、信息化、自動化、網路化和人工智慧理論與技術的套用,智慧型化飛彈系統可以利用自身的感測器對目標進行探測和跟蹤,根據獲得的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和判斷,識別出目標、背景和威脅,進而實施必要的機動動作叫。面對如此強大的空中威脅,陸軍必須建立健全陸戰場空域指揮控制系統,通過與空軍和其他軍種的協同作戰,共同應對空中威脅,奪取聯合作戰制空權。
多樣指揮方式對陸戰場空域指揮的需求
作戰指揮方式依照指揮權集中的程度,可以分為集中指揮、分散指揮。集中指揮和分散指揮相互依存、互為補充,在作戰指揮中缺一不可。信息化條件下陸戰場的空域指揮應當適應聯合作戰的客觀要求,採取空軍集中指揮與陸軍分散指揮相結合的指揮方式。目前我軍採取的只由空軍進行集中指揮的方式很難適應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的需求。為此可借鑑美軍的做法,即在空軍統領全局的情況下,聯合作戰時首先由空軍根據聯合作戰的需要,確定一個協調高度。作戰中,協調高度之上的空域由空軍進行指揮控制,而協調高度之下的空域則由陸軍進行指揮控制。這種統分結合的指揮方式,可保證軍種之間的空域用戶及陸軍兵種之間的空域用戶之間的協同。陸軍因此需要建立陸戰場空域指揮機構,裝備指揮自動化裝備,研究指揮控制方法和協調手段。

空域指揮控制的職能

美軍對陸軍空域指揮控制(A2C2)的定義是:陸軍在完成指定任務時,為協調同時部署的空域用戶而實施的空域控制。美軍認為,陸軍空域指揮控制履行的職能包括識別、協調、綜合與調節。

識別職能

識別職能是判別所有空域用戶並判定這些用戶將如何使用空域的能力。識別主要是通過全面控制或過程控制方式來確定友軍或敵方的有人或無人駕駛飛機、飛彈或其他空域用戶。識別有助於及時摧毀敵軍的飛機和飛彈,減少潛在傷亡。

協調職能

協調職能就是為通報、同步和消除衝突而進行的信息交換。對陸軍空域指揮控制而言,協調職能可使所有空域用戶的行動得以同步,實現靈活高效的空域使用。

綜合職能

綜合職能是指從可能存在的最低級別部隊開始進行需求與資源的整合。計畫人員必須確保各級部隊可以利用自身資源共同參與每一場作戰。綜合的範圍上至戰區及以上級別的陸軍、聯合部隊和多國部隊的資源,下至每一種戰場作戰系統。

調節職能

調節職能是指執行與所有空域用戶有關的規則和程式。為實現最大作戰效能,在不影響友軍作戰能力的情況下,調節必須具有靈活性。靈活的調節有助於空域行動的指揮控制,防止各種空域用戶之間發生衝突。調節職能主要通過各種控制措施來實現。

空域指揮控制能力建設特點

制定體系完備的作戰條令

作戰條令是美軍作戰與訓練的依據。每當美軍確定了新的戰略方針後,就會對作戰條令進行修改。作戰條令的發展變化,集中體現了適應時代特徵的作戰理論、作戰思想和基本戰法的發展。從空域指揮控制的開山之作—440-15號訓練條例誕生之後的80多年裡,美陸軍空域指揮控制的條令條例一直在不斷充實、修改和完善,目前己形成了完備的作戰條令體系。

建立體制健全的指揮機構

美國陸軍空域指揮控制機構健全,職責明確。美國陸軍的軍、師指揮所均設有建制陸軍空域指揮控制單元,旅和營指揮所可根據需要臨時設立。聯合作戰過程中,陸軍空域指揮控制接受空軍戰術空中管制中心的指揮,其指揮官為戰術空軍部隊司令官(見圖1)。除此之外,陸軍還設立了空域協調小組、戰場協調小組以及空中交通勤務部隊,為空域指揮控制提供保障。
陸軍空域指揮控制
圖1美陸軍空域指揮體制構成

構建靈活多樣的控制方法

美國陸軍空域指揮控制方法分為2大類,即全面控制和過程控制。全面控制主要是利用包括雷達和敵我識別系統在內的電子設備進行控制。
過程控制方法多種多樣,主要包括:
1)通用方法,包括協調高度、低空通行航線、最小風險航線、限制活動空域、專用空域、大密度空域控制區,以及規範使用的陸軍飛機航路。
2)陸軍標準方法,包括空中走廊、進攻軸線、飛行控制點、戰鬥空域、開火區域、通信檢查點、火力進攻陣地和觀察所。
3)防空專用方法,包括基地防禦區、武器攻擊區、自由射擊區和防空識別區。
4)火力支援協調方法,包括允許使用的火力支援協調方法和限制使用的火力支援協調方法。其中允許使用的火力支援協調方法由自由射擊區、火力協調線和火力支援協調線3種方法組成;限制使用的火力支援協調方法由空域協調區、限制射擊線、禁止射擊區和限制射擊區4種方法組成。
5)空域衝突解決方法,包括時間間隔法和通用參照系統法。
6)特殊用戶控制方法,包括特種作戰、無人機作戰和陸軍戰術飛彈系統使用時的控制方法。

列裝功能完善的指控裝備

美國陸軍專用於戰區空域指揮控制的系統是戰術空域一體化系統(tactical airspace integratedsystem, TAIS),它是美國陸軍作戰指揮系統(a r-my battle command system, ARCS)的核心繫統之一(見圖2 ) 。 TAIS系統可與空軍協調中心、空中預警機、聯合戰術飛機進行數話通信,所提供的信息包括飛行器分離、導航輔助、路徑規劃、空域規避、防空、火力支援及天氣狀況等,並可自動地向指揮官提供關於其所轄戰區空域的高效、安全的使用方案。TAIS系統作為A2C2功能單元的延伸,用以為空軍、陸航指揮官及其他空域用戶提供近實時的數據和通信鏈路,以確保在縱深作戰、近距離戰鬥和後方作戰中執行空域管制計畫。2000年8月,TAIS通過了驗收試驗,2002年6月底開始列裝。到2008財年,己在師、集團軍及軍以上部隊裝備了39套系統。到2011年將會再增加30個左右。TAIS己在美陸軍10個師指揮所的空域指揮控制單元中得到套用。
陸軍空域指揮控制
圖2美陸軍ARCS體系構成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