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美荷樓
- 外文名稱:Mei Ho House
- 地理位置:中國香港
- 修建時間:2011年
樓宇結構,熨手山芋,活化計畫,開放日,交通,周邊環境,鄰近,
樓宇結構
石硤尾徙置區是香港第一個徙置式的公共房屋,於1954至1963年間興建,共有29座樓高六至七層的徙置大廈(第8,9,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從高處望下,樓宇像英文字母“H”,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單位內沒水沒電,只在兩翼中央部分設有公共水龍頭、廁所及淋浴間,而兩端就是居住單位,所有單位入口均由長長公共走廊(廣東話稱為冷巷)連線,晚間此公共空間充作居民乘涼和文娛耍樂用的長條騎樓。此外,部分分隔兩個單位的牆壁高處,設有長方形小孔作通風之用。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稱“石硤尾下邨”。該等大廈於80年代初改建為有獨立廚廁的單位。
美荷樓是石硤尾邨最早興建的徙廈之一,原稱為H座,其後改稱為第15座,至該邨進行第一次改建及重建後改為第 41 座及命名為“美荷樓”。根據歷史圖片及資料,在1956年九龍雙十暴動期間,本大廈曾高懸“中華民國萬萬歲”的七層高直幡及作為暴動的重要中心。
熨手山芋
香港房屋委員會原先建議保留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4幢7層大廈,重新規劃和包裝,並發展成為集歷史、文化、教育及旅遊一身的主題建築組群,命名為“石硤尾邨生活體驗及旅遊活動中心”,不過計畫胎死腹中,之後於2005年找來鄰舍輔導會在17及18座空地開辦“石硤尾人文館”作為石硤尾邨50周年紀念[1]。房屋署最後敲定將美荷樓改建,構思把大廈交予非政府團體營運,把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構思改建成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補貼博物館運作。
然而,仍未有民間團體願意營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部門也拒絕接手,致使美荷樓自2005年關閉後,工程仍未啟動。房屋署不願投資翻修,只用鐵絲網把大廈包圍,大廈狀況日差,外牆油漆脫落,設施嚴重損壞,走廊出現多條長達數米的裂痕;地下糞渠爆裂,空置單位雜物堆積發臭。這個被列為一級古蹟的建築物,淪為垃圾屋]。
活化計畫
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工程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測量師學會攜手合辦,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民政事務局贊助名為“無限之旅 — 石硤尾邨美荷樓意念創作比賽”,目的是讓專業人士及公眾人士就美荷樓的日後去向提供設計構思,設有專業組及公開組,活動於2007年8月31日截止,有關方面於6月30日至7月29日開放美荷樓地下及一樓予公眾參觀,包括示範單位及歷史圖片展覽[3]。是次比賽吸引本地及海外不同界別的人士參與,合共收到46份參賽作品,包括專業組13份及公開組33份,評選出專業組優勝作品兩份、公開組優勝作品三份及優異作品兩份,比賽作品於香港大會堂低座、香港文化中心大堂及石硤尾邨展覽廳巡迴展出[4]。美荷樓於2008年成為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下的7幢建築物之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