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學生在美育過程中心理活動特點的教育心理學分支。主要探討如何通過音樂、美術、文學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養學生對美的鑑賞和區分美與醜的能力,使他們熱衷於美的追求與創造,從而逐漸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習慣,促進智力和身體的健康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育心理學
- 外文名:psycholog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 對象:研究學生
- 方式:美育過程中
- 性質:教育心理學分支
概念,依據,意義,相關信息,
概念
美育心理思想在古今中外有其深厚的文化淵源,但將其挖掘出來並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卻是近十幾年的事情。因其誕生歷史的短暫,導致對其認識的曲折,美育心理學是研究美育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在根本上有別於美育心理、審美心理、美育、美等相關概念。在此基礎上,其學科體系建構也表現出強大的包容性 。
美育心理學從最初的蘊釀已歷時十餘年了。十年來的實踐證明,美育心理學雖然還未達到無缺的境地,但它正在蓬勃發展、不斷壯大。六年以前,它還只是一篇論文未得到社會正式承認。它不僅得到國家的正式承認,得到學術界的認同,而且還被國家列為教育科學“七、五”計畫的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加上美育心理學的創始人劉兆吉先生的周圍集聚了一批年富力強、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中青年學者,他們在為美育心理學的繁榮而辛勤耕耘,不斷求索。這種狀況說明美育心理學是強大的,它肯定不會半途而廢。
依據
美感是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和體驗。引起美感的可以是音樂、美術、文學作品,也可以是自然景物和社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審美能力是經過教育而形成的。無論是對自然美的領略與欣賞,或是對藝術美的感受和創造都必須通過教育,美育是對人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美的鑑賞既是認識過程也是情感體驗過程。感受美好的事物需要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才能認識到它所具有的美的特質,而這是需要經過學習才能做到的。鑑賞美也需要情緒體驗。如對美好的東西產生共鳴,引起熱愛、嚮往的感情,而對醜惡的現象則感到厭惡與嫌棄。對美與醜的評價與判斷不單是認識問題,也反映感情上的好惡。
智育使學生分辨真假,德育使學生分辨善惡,而美育則使學生分辨美醜。美感是人的心理狀態,主要是人的情緒狀態,心理學上有關情緒的理論,是美育理論的基礎之一。此外,美學理論也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依據。
意義
青少年時期容易出現的情緒狀態,如恐懼、憂慮、焦躁、憤怒、妒嫉等都不利於健康審美感情的培養,應該儘量幫助學生克服。而對莊嚴崇高的仰慕,由優美而引起的怡然心境,以及娛樂性情、排泄鬱悶的活動引起的愉快心境都屬於高尚的審美情操,是應該在美育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和發揮的。
在學校中實施美育,除引導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欣賞和領略外,主要是通過各種藝術課目的教學過程實現。圖畫、音樂、文學等科目的教學,都必須根據心理學情感培養的原則實施,達到對學生進行美育的目的。
相關信息
美育是教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規律的學科。美育心理學就應當是研究人在文學、美術、音樂等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主要任務是研究採用什麼樣的文學、美術、音樂對兒童、青年進行教育,培養他們的審美感和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兒童青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習慣,也有助於發展智力。由於美育藉助於形象鮮明的教育手段,感染力強,兒童、青少年容易接受,潛移默化,陶冶了優良品格,培養了道德品質。文學藝術的感染力比抽象的講大道理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