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粉

美洲大蠊粉

美洲大蠊粉是蜚蠊科動物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innaeus)乾燥全體的粉末。因美洲大蠊在民間俗稱“蟑螂”,美洲大蠊粉亦被稱為“蟑螂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洲大蠊粉
  • 外文名:Periplaneta americana Linnaeus
  • 性狀:棕色至褐色粉末。
  • 性味與歸經:寒,鹹。歸肝、脾、腎經。
性狀,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本草記載,來源,考證,現代藥理研究,抗腫瘤作用,提高免疫作用,保肝作用,促進組織修復作用,抗炎、鎮痛作用,藥用標準藥材產地,用法與用量,注意事項,貯藏方法,生產許可證號,

性狀

棕色至褐色粉末。

性味與歸經

寒,鹹。歸肝、脾、腎經。

功能與主治

活血散瘀,解毒消疳,利尿消腫。用於症瘕積聚,小兒疳積腳氣水腫,疔瘡、腫毒及蟲蛇咬傷。

本草記載

1、《神農本草經》:主血瘀症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痹。
2、《名醫別錄》:通利血脈。
3、《唐本草》:食之下氣。
4、《本草綱目》:主瘀血,症堅,寒熱,下氣,利血脈。
5、《分類草藥性》:治一切飲食諸毒。同蜈蚣搗爛包魚口,消瘡,敷結毒,治喉娥。
6、《陸川本草》:驅風解熱,通血脈。治腫瘍(外敷)。

來源

古人套用蜚蠊入藥甚早,我國第一本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入中品,之後諸多本草著作均有記錄,《本草綱目》曰:“蜚蠊,行夜,蛗螽三種,西南夷皆食之,混呼為負盤俗又訛盤為婆,而諱稱為香娘子也。”漢中與西南地帶皆可取之食用,並謔稱為香娘子。由此可見,蜚蠊作藥用已有較長歷史,而現今用於康復新液成藥中。

考證

蜚蠊科動物全世界已知約44屬525種,我國記載10屬39種,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蜚蠊科入藥動物作了“身似蠶蛾,腹背俱赤,兩翅能飛”的描述,而這是美洲大蠊獨有的特徵。

現代藥理研究

抗腫瘤作用

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體外對慢性髓源性白血病(K562)、原髓細胞白血病(HL60)、小鼠白血病(P388D1)細胞株,鼻咽癌(CNE)、肺癌(A549)、口腔上皮癌(KB)細胞株,卵巢癌(HO8910)、宮頸癌Hela)和前列腺癌(PC3)細胞株,食管癌(Ecal09)、胃腺癌(BGC823)、結腸癌(LS174T)細胞株具有生長抑制作用;體外對胃癌BGC-823細胞的抑制作用與順鉑(DDP)相似,且呈時間和濃度依賴關係。
美洲大蠊提取物對小鼠Lewis肺癌和3LL肺癌瘤組織的生長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促進腫瘤細胞凋亡。

提高免疫作用

美洲大蠊蟲粉對環磷醯胺所導致的免疫力低下小鼠不僅有非特異性免疫調節作用,對細胞特異性免疫體液特異性免疫均有提高的作用。

保肝作用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和室溫下水攪拌提取物對CCl4致小鼠肝損傷均有一定保護作用。

促進組織修復作用

美洲大蠊提取物能非常明顯的促進小鼠創面和燒傷模型肉芽組織增生,並出現相應的量效關係
美洲大蠊提取物對家兔創面、燒傷及潰瘍模型創傷癒合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美洲大蠊提取物對小鼠應急型潰瘍模型及乙醇胃黏膜損傷保護效果明顯。
美洲大蠊蟲粉能降低腹瀉小鼠血清的MDA含量,提高SOD、GSH-PX和T-AOC的活力,從而有效拮抗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傷;而且不僅能降低腸道大腸桿菌的數量,而且能使發生病理變化的腸黏膜及絨毛修復完好。

抗炎、鎮痛作用

美洲大蠊提取物可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腫、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跖腫脹,可使醋酸所致的扭體次數明顯減少,並使小鼠熱板法痛闞明顯提高。

藥用標準藥材產地

中國·四川·西昌·好醫生藥業集團美洲大蠊GAP養殖基地
美洲大蠊GAP養殖基地美洲大蠊GAP養殖基地

用法與用量

用溫水或康復新液10ml沖服,5g/次,3次/日。

注意事項

孕婦忌用。
美洲大蠊過敏者禁用。

貯藏方法

置陰涼乾燥處。

生產許可證號

川Y2010047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