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記者眼中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是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哈雷特·阿班, 原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國記者眼中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
- 作者:(美) 哈雷特·阿班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20506410
- 叢書:近代世界對華印象
《美國記者眼中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是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哈雷特·阿班, 原著
《美國記者眼中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是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哈雷特·阿班, 原著...
《一個美國記者眼中的真實民國》是2014年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哈雷特·阿班。內容簡介 本書乃《紐約時報》駐華首席記者哈雷特·阿班的回憶錄。阿班在華15載,適逢中華民國歷經多重巨變:北洋系統由盛及衰,國民黨一脈則隨北伐興起;歐美勢力在革命打壓下委頓,日本勢力則日益坐大。因地位尊崇,各國政要無...
《中國燈籠:一個美國記者眼中的民國名媛》是2015年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格蕾絲·湯普森·西登。內容簡介 本書描寫了作者在1922-1923年間與中國社會各界名流交往的情形。刻畫了不少當時中國上流社會的婦女新形象,包括皇后、總統夫人、女權主義者、慈善家、女醫生、女法官等。尤為珍貴的是,書中保留了80...
主幹以20世紀50、60年代為歷史背景和時間節點,體現當時全球冷戰的國際大形勢下,中蘇和中美關係的冷熱變化過程。片中採訪了主張從中國的角度看中國的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艾倫·懷廷,分析了他為何能對若干中國歷史事件做出的正確的認識與判斷?同時對比了秉承美式思維的美國中情局對中國問題的判斷失誤。最後以歷史機緣等待一...
《我在中國二十五年:密勒氏評論報主編鮑威爾回憶錄》是2010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我在中國二十五年:主編鮑威爾回憶錄》內容簡介:在我們中國,乍提起美國記者J.B.鮑威爾,知道他的人也許還不多,但若提起《密勒氏評論報》及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那知道的人就大有人在了。《密勒氏評論報》是...
到19世紀70年代,中國人陸續拍攝了修復後的天津大沽炮台和在洋務運動中興建的一些軍工企業及其產品的照片。這是中國人拍攝的最早的新聞照片。1884年中法戰爭中,提督劉永福大敗法軍,廣州《述報》曾於同年3月27日將“用西國映相法拍得劉提督小像”印成單張隨報贈送。1905年同盟會在日本出版《民報》,刊登革命先驅...
20世紀30年代,紅軍在極端艱險的條件下進行了戰略大轉移。1936年,人們對中國紅軍、蘇維埃等等提出過許多問題,由於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紅軍有關的訊息進行嚴密封鎖,回答問題的人都沒有親身到蘇維埃統治的區域去過,所以沒有人能做出令人滿意的回答。正如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形容的那樣,“紅軍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度的...
2024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紐約聯大期間與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美國商會、阿斯彭學會、亞洲協會、對外關係委員會的代表成員座談交流。王毅闡述了中方對中美關係的看法。王毅表示,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波瀾起伏,最重要的啟示就是,兩國應該做夥伴,而不...
《從〈中國〉到中國》是一部五集系列紀錄片,片中來自義大利、法國、美國、日本的4位外國友人作為尋訪者分別講述了各自眼中跨越40年的中國故事。2019年3月16日—20日,該片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和紀錄頻道播出。拍攝背景 《從〈中國〉到中國》系列紀錄片的拍攝背景,要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1972年,義大利電影導演...
新聞理念的變革正在延伸,新世紀之初,伴隨著一種第四媒體的崛起,更加前衛的新聞理念已經萌生,媒體正有日益加大“非新聞化”的趨向。報紙越來越厚,內容越來越薄 一份報紙出到200個版,還有人揚言要把報紙出到1000個版。從90年代初擴版潮的出現與風行,中國報紙多版化的趨勢便日漸顯現。這是在每一家報紙里屢見...
19世紀中國與西方的經濟貿易往來多了起來,洋人也以“唐人”稱呼中國人,中國人居住集中的地方被成為“唐人街”。1872年,屬於清洋務派的志剛在《初使泰西記》中記載:“金山(即今日美國舊金山)為各國貿易總匯之區,中國廣東人來此貿易者,不下數萬。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國人呼之為‘唐人街’。建立...
中國有六百萬人死於這次饑荒。當時,對這一事件的報導在《紐約時報》的內版占了半個專欄。”——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20世紀20年代末,一場以旱為主,蝗、風、雪、雹、水、疫並發的巨災,以陝西、甘肅為中心,席捲山西、綏遠、河北、察哈爾、熱河、河南八省,並波及魯、蘇、皖、鄂、...
中國模式 有關“中國模式”“北京共識”議論引起的思考 國外關於“中國模式”的言論及思考 褒貶由人自風流——外國人眼中的中國30年 評判一個社會進步的標準是什麼?年復一年 話別1994年 話別20世紀 2001歲末四記 2003備忘錄 2004憂思錄 2005年的思考 2006美國站在十字路口 2007歲末感言 2008歲末感言 2009歲末感言...
20世紀20年代,徐原祥先生任鄞縣縣議會議員。1921年、1922年秋季,當地連續發生洪災,連線鄞江南北的紐帶——官池塘兩次被毀。徐原祥先生四處籌集民間資金,並懇求政府撥款支援,之後又自己出資在官池塘的迎水面安裝避塘板,讓修繕後的官池塘少受損害。1922年上半年,徐原祥先生七十歲壽誕時,時任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將有...
20世紀20年代初,清華園裡瀰漫著濃厚的“大清華主義”氣氛。一些清華學子以有留美鍍金背景而自視甚高,目空一切;又因清華辦學經費來自“庚子賠款”,而“自慚形穢”。他們不了解國情,把美國的“經”生搬到中國,認為別人都不行,只有清華人才能安邦救國,並拉幫結派,排斥異己。1924年,徐永煐和同班同學施滉、...
他究竟是熱愛美國還是痛恨美國?……這些涉及到對他總評價的問題近一百年以來沒有停止過爭議,是一大研究課題,在美國叫做“馬克·吐溫問題”。上世紀六十年代,馬克·吐溫是以“說笑話的能手”登上美國文壇的。一般的評論文章或者文學年鑑總是把他與“滑稽作家”、“幽默家”、“滑稽小品的作者”歸成一類,其特長...
媒介碎片化的增長是對社會分化的直接反應。美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那些專門化的期刊已經開始取代大眾發行類雜誌。由三大廣播電視網所構成的媒介世界也開始衰微,讓位給了多頻道的世界。在中國,各類媒體的傳統地位也已經發生改變。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無論覆蓋範圍還是影響力都可以稱作是中國的媒體霸主。然而,從歷年IMI消費...
即使在1965年的政變之後,蒙博托仍然定期從美國中央情報局拿到補貼,並定期會見中央情報局在剛果的負責人。蒙博托訪美也非常頻繁。1970年蒙博托訪美期間,理察·尼克森總統甚至表示要向蒙博托學習處理經濟問題的經驗,要學習學習如何平衡政府預算。蒙博托和多個美國總統都有很好的私交。政治穩定的剛果立刻成了外國投資者眼中...
沙利文成年後從事新聞工作,在20世紀20年代為多家新聞機構工作,包括美聯社和《Morning Telegraph》。1929年,他成為《The Evening Graphic》的百老匯專欄作家,並在20世紀30年代初成為《紐約每日新聞》的專欄作家。沙利文還進入了雜耍劇院,製作並擔任了許多節目的主持人,其中包括使美國紅十字會等救濟組織受益的第二次世界...
約翰·雷德是美國著名的左派記者,上世紀二十年代,他奔赴蘇聯採訪報導,寫出了著名的《震驚世界的十天》,《烽火赤焰萬里情》就是根據雷德的真實經歷拍攝而成的。電影摘要:第一幕:雷德和露易絲·布萊恩特在波特蘭相遇。第二幕:20世紀10年代在格林威治村的知識分子生活。雷德和露易絲被尤金·奧尼爾和艾瑪·高曼等...
美國歷史學教授喬治·昌西(George Chauncey)的《紐約的男同性戀者》(Gay New York)一書中提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男同性戀群體曾經常現身於咖啡店、沙龍和街道上。但是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反同性戀法條。1933年,紐約州最高法院表明禁止同性戀群體在有執照的公共場所聚集,但也可以...
當時的嬉皮士想要改變他們的內心(通過使用毒品、神秘的修養或兩者的混合)和走出社會的主流。遠東的形上學思想與宗教實踐和原著部落的圖騰信仰對嬉皮士影響很大。這些影響在1970年代演化為神秘學中的新紀元運動。來源 hipster(七分褲)hippie(嬉皮士)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美國的垮掉的一代稱爵士樂音樂家為“hippie...
自1865年林肯總統被人暗殺以來,美國總統不斷遭人暗算,他們頭上的權力光環幾乎成了一些“狂人”眼中的靶標。然而,甘迺迪槍擊案的背景卻顯得格外撲朔迷離。美國公眾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兇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竟在聯邦特工的眼皮底下,當著攝影記者的面被人一槍“滅口”,而開槍殺人的傑克·魯比不久之後又神秘死去...
所以在1980年又歸還于波斯特家族名下,且在1985年,被當時還是商人的唐納德·特朗普(第45任美國總統)收購,成為其名下的一處產業。特朗普就任後,在海湖莊園舉行多場會客和外事活動,海湖莊園也因此有“冬季白宮”之稱。2017年4月6日至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特朗普在海湖莊園舉行會晤。發展歷史 20世紀2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