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中國

本書講述的是近二十年來,尤其是近十年來社會轉型時期新聞傳媒業發生的變革故事。2000年5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劉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媒體中國 
  • 作者:劉勇
  • 出版時間:2000年5月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頁數:414 頁
  • ISBN: 9787220049651
  • 定價:32.00 元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的是近二十年來,尤其是近十年來社會轉型時期新聞傳媒業發生的變革故事。
傳媒從業者人生命運的沉沉浮浮,新聞大腕們關鍵時刻的重大抉擇,精英與世俗兩條路線的正面交鋒,報業之間的爭霸稱雄,電視產業的相互競爭,網際網路的合縱連橫……總之,當今社會的熱點焦點均―一在傳媒業內率先引爆。令人讀著倍感精彩紛呈,引人入勝。可謂是對二十年來中國傳媒業變遷歷程的一次全景式掃描。

圖書目錄

引子
如果你不相信我們正在開啟一個大時代,你一定是個白痴。而一心夢想著“做中國的時代華納”的電視新聞人王長田肯定不是,他的《中國娛樂報導》讓所有的新聞人都大跌眼鏡。
第一部 潮起
華南之都
新聞是什麼,新聞就是一個人站在街邊自說自話,然後許多人站在旁邊看熱鬧。
一家雜誌評說廣州是一個“最說不清的城市”,然而就是這個“最說不清的城市”的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書籍和時裝,年復一年地塑造和影響著內地乃至全國的觀念與時尚,即使是北京這樣的首都,也無法在豐富性上與廣州傳媒相比觀念北伐20年,全國回響廣東的事情時有發生。
80年代
這是一個南風勁起的時期,南方的聲音已經是一種開放的標準,起碼是讓內地人尋找到一種嶄新的視角,它讓封閉了幾十年的中國人感受到了許多東西在變,80年代真是一個讓人充滿躁動的大時代。
嶺南新客家
80年代,一位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孔雀東南飛的新聞人去單位報到完畢,長長地舒了口氣,由衷地說了一句:40年代的青年心向延安,80年代的青年心向廣東。
王志綱就是媒體?
平心而論,王志綱的走紅之地便是廣州。80年代中期,王志綱時任新華社廣東分社的一名記者。這位畢業於蘭州大學經濟系1982屆學生,以一篇《中國經濟走勢錄》的內參文章被請進了中南海,又因提出諸侯經濟的概念,直接觸發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著名的三年治理整頓。
精神與崇高
80年代可算是一個議論紛飛的年代,雖然“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已經成為一個響亮無比的口號,但更多的人們還在追求崇高,還在追求政治上的轟轟烈烈,還在追求“讓一部分人先文化起來”。廣州美院一名教師,寫了一篇文章《卑瑣與崇高》
探索與嬗變
這是一個讓人大開眼界的大時代,許多東西都在變,撲面而來的中國大改革,是從兩個方面展開的,一個是自下而上的變革,它更多體現在經濟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變革,它更多地體現在意識方面。
青年精英
80年代的傳媒充滿青春的活力,充滿“新聞推動意識”,活躍於最前沿的傳媒先鋒,被大家公認為是《中國青年報》。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中國青年報》連續發表了《紅色的警告》、《黑色的詠嘆》、《綠色的悲哀》三篇文章,後被新聞史稱“三大詠嘆調”。
虛擬私有制?
1988年,一名血氣方剛的北京高校研究生,給《開放時代》雜誌寄來署名文章――虛擬私有制論。惹來好大一場熱鬧……
《現代人報》衝擊波
“一群現代人辦了一份現代人報”,曾經有國內媒體這樣形容之。90年代初,現代人報從風雨如磐話改革中走出來,做起了一件與外商合資的大事……
到廣東淘金去!
認真地與外資進行艱苦卓絕的合資談判的絕不僅僅是《現代人報》一家,香港報業女王胡仙一次次來到廣州尋求合作對象。
野火春風鬧京城
此時的北京很熱鬧,有兩份報紙闖進大眾的視野,一份是《中華工商時報》,一份是《北京青年報》,真可以說是憋足了勁風風火火鬧京城。
北有中華工商,南有粵港信息
1992年,改革濤聲再起,似乎為了與北京的改革輿論形成南北呼應之勢,在南方,一份叫《粵港信息日報》的報紙開始“越界廝殺”,策劃著名要做“中國改革風雲人物”,此時正逢紀念改革開放15周年前夕。
自費改革
90年代初,一批不肯再在計畫體制內看臉色行事的媒體,擺出一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架勢,率先挑起了全國性的新聞遠征。並把企業商戰策划進人民大會堂。
誰是歧人?
七屆五次全國兩會期間,《粵港信息日報》在頭版顯要位置刊登一組署名歧人的述評文章:《靜極則動,穩極則變》、《若隱若現的“防左”問題》、《聞輦鼓而思良將》。聽話聽音,鑼鼓聽音.文章引起不小反應,有關部S了很緊張地追查為什麼要涉及如此敏感的話題,而更多的人在追問“誰是歧人?”
叫好不叫座?
叫好不叫座幾乎成了諸多媒體老總們的一塊心病。為什麼許多辦得挺好的財經報紙都是處於一種叫好不叫座的狀態?粵港報因為經營不善,走上尋求被收購之路。
密謀與反水
中國企業屢屢上演的一台文武戲――密謀與反水,在90年代末象流行病一樣傳染給了媒體。幹得好好的,忽然說反水就反水了。《粵港信息日報》18箇中層幹部成建制地集體大反水可謂是中國傳媒史上一件“奇聞”,裡面的波瀾曲折起起伏伏牽動著整個廣東新聞界的神經。反水的結果呢,雙贏還是兩敗?
《信息時報》出現了“萬言書”
精英辦報的思路漸漸出現了嚴重分歧,這在廣州尤為明顯。《粵港信息日報》集體大反水事件本身,似乎給精英辦報的倡導者們重重一擊,使得另一家報紙陷入深深的反思之個……
諾貝爾大追尋
90年代中期,四川的一家知名度甚低的紙媒體,密謀策劃了一次知名度極高的行動,這就是日後被中國經濟學界稱為“具有爆炸性影響”的“諾貝爾大追尋”採訪行動。香港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想買下這家報紙。
第二部 角逐
廣州報業的“三國演義”
1999年,中央電視台《商界名家》欄目破天荒地跳出了自己的企業視界,把廣州的三大報業集團的巨頭們請進了演播室,請他們“議議這發生在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廣州城,報業市場上那如火如茶上演著的三國演義”。
沙煲兄弟之爭
一個是戰略家,一個是戰術家,都喜歡金庸的新派武俠小說,在那些大義凜然,堂堂正正,近乎完美的古代大使身上是否隱示著一些傳媒巨頭們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傳統情懷呢?
無人喝彩的年代
和全國形勢不大一樣的是,廣東的電視傳媒一直未能享受到第一傳媒的好處,與其他強勢媒體相比,廣東的電視媒體還在為生存而苦苦奮鬥。然而從《情滿珠江》到《和平年代》,廣東台一年拿一個中宣部“五個一”大獎。
獨立寒秋
在這場廣州媒體大戰中,《南方周末》似乎是一個例外,只顧走著自己的路,而且成長為一家真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報紙,它在省外的影響甚至遠遠大過在省內的影響。
小小紅辣椒
一隻大而圓的綠色燈籠椒,一隻小而失的紅色朝天椒,冥冥之中,這則廣告成了《南方都市報》的九八宣言。1998年都市報借世界盃賽打了一場“超前戰”。
21世紀的期刊教父?
《新周刊》是現代雜誌中的超級榜樣嗎?然而它的執行主編封新城把自己整成了一個“新聞史上的失蹤者”。
期刊只是給白領看的嗎?中國的期刊根本沒有細分到什麼是白領什麼是時尚的地步,就是一種中間路線,讀者停留在封面上的僅有0.4秒時間,關鍵是怎么抓住讀者。
圈中人士
十年前,眾多文化人被“做飛彈的比不過賣茶葉蛋的,有文化的不如沒文化的”現象搞得垂頭喪氣。於是許多記者忙於“脫貧”。
王志綱下海,可能成為廣東新聞圈發生變化的分水嶺
流浪記者
論及新聞圖中人士,值得一提的現象便是廣東新聞圈在90年代冒出的一支勁旅――流浪記者湖北宜昌小鎮上竟然走出了五六位知名流浪記者,成為廣東新聞界一絕。
南風窗下
十年前,許多有點雄心壯志的年輕人初下嶺南,最願意投靠的往往就是媒體。南風窗下,秦朔成長為中國最年輕的實力派主編,並且自己開創了一門叫“成功傳播學”的領域。
新聞野史
無疑,如果要寫廣東新聞史,肯定離不開《現代人報》一章,有人評說,《現代人報》可能是中國新聞圈裡最大的野路子。在老總去世的追悼會上,《現代人報》舊部一色黑衣墨鏡地站成一排,不知道的人以為在開江湖大會。
激情深圳
1993年,曾經有一位記者寫道,如果沒有股票市場,沒有股份經濟,今天的深圳經濟特區有什麼值得讓人誇耀的真正特區之處呢?
為了證明這座城市還有激情,也是這一年,深圳一家青年刊物搞了一次中國文稿大拍賣,炒得沸沸揚揚……
中國的《錢》周刊
1994年,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刊物《CASH》在深圳降落了,這箇中文譯名為《財源》的雜誌,大膽提出要創辦一份為中產階級服務的報紙。它給國內的媒體帶進了一種全新的觀念。
深圳新生代
以令天的眼光看,深圳已經不是昨天那種能夠激動人心的城市,而更像是一個安逸的城市,許多第一代創業者已經身居要職,許多後來的新面孔則很安逸地享受著成果。然而,老爸創辦了7家報紙,自己也在做著財經周報副主編的韓澄宇不這樣看。
街道的故事
《街道》主編許浩是開著坦克車衝進特區的?他怎么一下子就成了深圳文化圈的四大惡人?《街道》從來不按規距出牌,這在素來彬彬有禮的文化圈內,顯得特別刺眼。
生死時速
廣州媒體在叨年代的生死時速般的追逐中展示著自己的風光無限,在廣州媒體第一大陣營中,《羊城晚報》和《廣州日報》分別拿下了中國媒體業廣告經營的金銀兩塊牌子。而另一陣營卻死亡氣息最重,許多媒體紛紛把自己的春秋戰國夢做為美好回憶封存在歷史中。
第三部 嬗變
我是商人我怕誰
90年代,新聞界在爆炒著商戰故事,其實新聞界自身,便是許多商戰故事的源泉。放眼1999年,中國最為精彩的商戰故事已經不是彩電VCD,也不是微波爐小汽車,而是已呈星火燎原之勢的報業大戰。
武漢保衛戰
如果說南京的報業大戰已經使得新聞人終於脫下了“夫子式”的溫情脈脈之面紗,那么通衢九省、人稱“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的武漢則更是把這種報業競爭赤裸裸地就說成是“百分百的商戰”。
突破在西南
《華西都市報》製作MTV,《成都商報》間接控股上市公司,《蜀報》則搞資產重組,成都人辦報熱情高漲。
社會大轉型孕育著新聞體制變革的條件,然而體制變革的突破口卻來必是在精英薈萃的北京上海廣州,而是在發展相對較為滯後的中西部地區,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
商報商戰
事實上,絕非是在辦報風格上《成都商報》顯得有多么出類拔萃,在新聞包裝上,它根本就算不得是中國報業中最優秀的,甚至連優秀都來必算得上,但是《成都商報》卻敢以自己在經營上的成功而令整箇中國傳媒為之側目。
媒體扭開產業化頻道
媒體產業化是一個目前傳媒業內議論最多的話題。1999年,如果說報紙媒體變革是以《成都商報》的資本運作為代表的話,那么在電視媒體中公認的變革先鋒則是“電視湘軍”。
“湘軍”何以在電視業崛起
為何不把余秋雨請上嶽麓書院的歷史大講壇?呂煥斌大腦門一拍,《千年學府》的創意便出來了。
在改革開放二十年中作為不大的湖南人,一舉從電視產業領域裡呼嘯而來,直逼中央電視台的市場份額。以至中央台有人驚呼,我們正在想,正在研究的事,湖南台已經做了。
傳媒第一股
湘人龍秋雲個子不高,但口氣不小,他說2000年要投資100部電視片,一個億夠不夠?不夠就兩個億!電視湘軍們有一句經驗之談:常規節目樹影響力,電視劇做收視率,大型活動樹品牌。他們往往還要加上一句,電廣傳媒做實力。
改革向何處去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全國大大小小的電視台竟有三千多家。“抓住一個節目市場、強化四大網路、節目實現制播分離、組建大型製作公司”就是現階段電視走產業化之路的改革思路。
服務新理念
從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傳媒中的一批先驅者開始漸漸形成了“媒體也是服務”的理念。隨後這個理念漸漸獲得業內廣泛認同。時至今日,更有傳媒已經把媒體的服務功能上升到無限的高度而把文以載道降到了最低限度。
北京大腕
大腕一詞,流行於90年代。什麼叫腕,就是一些放到哪裡哪裡亮的角色。做一大腕記者,會有一種極好的人生感覺,這是不是吸引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投身新聞事業的魅力所在呢?
攝影圈
80年代以來,電視的衝擊真是讓攝影記者感到臉上無光,許多攝影記者一談到電視攝像就是英雄氣短。然而新聞攝影這一圈子仍然很活躍,一個民間性的新聞攝影十佳評比,常讓眾多攝影記者心火上竄。
辦報專業戶
“生命不息,辦報不止”是一部分職業報人的口號。任何社會都有理想主義者存在,在北京,就有一批終身熱衷於辦報生涯的新聞人,他(她)們雖然屢戰屢敗,卻“我們一直在努力”地尋找著媒體變革的空間……
走向財經
走向財經,可能是二十年來中國媒體的一個非常清晰的走向。如果我們回顧一下,二十年前中國的報刊是一個什麼樣子,再看看今天媒體們的變化,恐怕誰都知道,財經新聞在人們眼中像一扇巨大的窗子:裡面五光十色,風景萬千。
走向調查
在90年代,新聞除了走向財經之外,還有一個變化,就是走向調查。一家媒體調查欄目的發刊詞這樣寫道:這個社會中普通百姓生存狀態已經無人關注,官員、大款。明星充斥媒體,芸芸眾生怎樣活著,他們在想什麼,要求什麼,憤怒什麼,很少見到報導。
走向世俗
1998年英國王妃黛安娜車禍身亡,全球傳媒報導之深、之廣,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新聞報導。
報紙走向世俗,無疑在本世紀90年代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無論是在“啃著大白菜,關心政治局”的北京還是在“認錢不認人”商業化氣氛濃厚的廣州,幾乎所有的傳媒都在朝著世俗化方向轉變,不管這種轉變是被動還是自覺。
第四部 變局
末路與生機
這無疑是媒體快速繁衍的時代,亦是媒體快速倒閉的時代。傳媒大亨默多克的辦報語錄正在中國媒體間蔓延開來,“提高報紙發行量很簡單,那就是降低格調”。
新新聞意識
這是傳媒人不願看到的現象,未來媒體最能聚集人氣的可能是非新聞!
新聞理念的變革正在延伸,新世紀之初,伴隨著一種第四媒體的崛起,更加前衛的新聞理念已經萌生,媒體正有日益加大“非新聞化”的趨向。
報紙越來越厚,內容越來越薄
一份報紙出到200個版,還有人揚言要把報紙出到1000個版。
從90年代初擴版潮的出現與風行,中國報紙多版化的趨勢便日漸顯現。這是在每一家報紙里屢見不鮮的現象,老總們隔三岔五就要探討一番擴版的事情――什麼時候擴版?以什麼方式擴版?擴到多少版?
都是網際網路惹的禍
1999年5月美國悍然轟炸我駐南使館的訊息,最早出現在午夜的網際網路上。
網際網路:報紙的殺手還是救星?網路媒體評論家把問題提得如此令人驚心。對於新聞人而言,這個問題無異於幾百年前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中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誰是第四媒體?
在傳統媒體中最令人心悸動的一句話是美國報業大亨蘇茲伯格說的:大家知道,比爾・蓋茨是一個龐大的軟體公司的老闆,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是目前世界上最強有力的信息產業的領導人之一,但是,更棒的.或者說,更糟的是,他現在也是我們新聞業的同事。
“狼”是否真來了?
某一天,網上突然出現了新生代宣言:昔日為大眾所熟悉的報業大腕們開始日落西山,一年不如一年,而新一代網路媒體的聲音,正越來越占據了社會話語的中心位置。
大眾與小眾?
對網際網路我們知道多少?百分之二!
一位學識不高的農民企業家,一直想辦一份報紙,最後報紙沒辦成,卻辦成了一個網站。由於門檻降低,使得商人們在新媒體的領域裡瘋狂地攻城掠地。
新媒體不眠夜
隨著網路新聞競爭日趨激烈,印刷版采編人員的工作方式已經被要求改變,原來固守著固定截稿時間的采編人員,現在得努力將自己改造成24小時全天候的新聞機器,
分析時代的來臨
今天已經有著越來越多的人認同這樣的觀點,在信息無所不在的時代里,對信息的分析與整理遠比獲得信息更為重要。這是一個呼喚分析家出場的時代。
人才“大洗劫”
編輯8000元,部門經理10000元,新聞總監年薪30萬,中國網路公司“洗劫”報業人才竟然上了報紙頭條……
超文本記者
一位用電子郵件採訪比爾・蓋茨的記者卻得不到編輯部的認同,於是忿忿然地罵了一句:編輯部很土!
第四媒體的出現而導致傳統傳媒世襲領地格局的演變,注定將成為大學新聞傳播系的新課題。中國將需要多少“超文本記者”?
新鴛鴦蝴蝶夢
從北京到廣州,在舊世紀與新世紀之交,媒體間正上演著一場聚散離合的“新鴛鴦蝴蝶夢”,這就是當今傳媒之大勢。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