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蛾(學名:Hyphantria cunea)是燈蛾科、白蛾屬蛾類,為白色蛾子,雌蛾體長9-15毫米,翅展30-42毫米;雄蛾體長9-13毫米,翅展25-36毫米。卵圓球形,直徑0.5-0.53毫米左右。初孵幼蟲一般為黃色或淡褐色。雄蛹瘦小,背中央有一條縱脊,雌蛹較肥大。腹部末端有排列不整齊的臀棘10-15根,臀棘末端膨大呈喇叭口狀。
美國白蛾成蟲具有“趨光”、“趨味”、“喜食”3個特性,對氣味較為敏感,特別是對腥、香、臭味最敏感。一般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廁所、畜舍、臭水坑等周圍樹木,極易發生疫情。美國白蛾原產於北美洲,主要分布於美國和加拿大南部,其生態分布範圍在19°-55N°之間。
美國白蛾已被國家環保總局列入中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卵期,幼蟲期,蛹期,成蟲期,物種危害,防治措施,檢疫措施,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
為白色蛾子,雌蛾體長9-15毫米,翅展30-42毫米;雄蛾體長9-13毫米,翅展25-36毫米。雄蛾觸角腹面黑褐色,雙櫛齒狀,黑色,長5毫米,內側櫛齒較短,約為外側櫛齒的2/3,下唇須小,外側黑色,內側白色,口器短而纖細。胸部背面密布白毛,多數個體腹部白色,無斑點,少數個體腹部黃色,上有黑點。雄蛾觸角多數前翅散生幾個或多個黑褐色斑點;雌蛾觸角鋸齒狀,褐色,複眼黑褐色,無光澤,半球形,大而突出。前翅多為純白色,少數個體有斑點。後翅一般為純白色或近邊緣處有小黑點。成蟲前足基節及腿節端部為桔黃色,脛節和跗節外側為黑色,內側為白色。前中跗節的前爪長而彎,後爪短而直。成蟲壽命一般在4-8天。
卵
圓球形,直徑0.5-0.53毫米左右。卵表面有許多規則的凹陷刻紋,初產的卵淡綠色或黃綠色,有較強的光澤,以後逐漸加深為黃綠色,孵化前呈灰褐色,頂部呈褐色。卵粒數在數百粒至上千粒不等,呈不規則塊狀單層排列,大小為2-3平方厘米,覆蓋白色鱗毛。
幼蟲
初孵幼蟲一般為黃色或淡褐色。老熟幼蟲頭部黑色,有光澤,頭寬2.4-2.7毫米,體長22-37毫米,頭寬大於頭高。細長,圓筒形,背部有1條黑色寬縱帶,各體節毛瘤發達,毛瘤上著生白色或灰白色雜黑色及褐色長剛毛的毛叢,背部毛瘤黑色,體側毛瘤多為橘黃色;氣門白色,長橢圓形,邊緣黑褐色;腹面黃褐色或淺灰色;胸足黑色,臀足發達,腹足外側黑色,基部和端部黃褐色,腹足趾鉤單序,異形中帶,中間趾鉤10-14根,等長,兩側各具10-12根。
蛹
初淡黃色,後變暗紅褐色,體長8-15毫米,寬3-6毫米。雄蛹瘦小,背中央有一條縱脊,雌蛹較肥大。腹部末端有排列不整齊的臀棘10-15根,臀棘末端膨大呈喇叭口狀。蛹外被有黃褐色或暗灰色薄絲質繭,繭上的絲混雜著幼蟲的體毛共同形成網狀物。
棲息環境
溫濕度:美國白蛾的發育起始溫度為10℃;大悟縣高於或等於10℃天數為270天,年平均溫度19.1℃。根據有效積溫公式N(T-C)=K,計算出大悟縣第1代發育有效積溫為688℃,笫2代發育有效積溫為1084℃。成蟲在春季的羽化進展受到氣溫的影響。當日平均氣溫達到15℃時羽化開始,日均氣溫17-25℃時羽化到達高峰。幼蟲發育最適溫度為24-26℃,相對濕度70%-80%,溫度超過38℃或相對濕度低於50%,均對幼蟲發育不利,但能耐40℃高溫和-16℃低溫。
光照:不喜歡強光和直射光,光線對成蟲影響較大。絕大多數成蟲羽化時間多在黃昏前後。強光線影響成蟲羽化,有些成蟲已從蛹殼脫開,但並不馬上爬出來,要等待光線減弱後才爬出,說明強光線對成蟲羽化有抑制作用。
生活習性
3.8萬次播放
00:51
美國白蛾在樹幹上留下的白色物質是什麼
美國白蛾成蟲具有“趨光”、“趨味”、“喜食”3個特性,對氣味較為敏感,特別是對腥、香、臭味最敏感。一般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廁所、畜舍、臭水坑等周圍樹木,極易發生疫情。成蟲喜歡夜間活動和羽化,雌蛾喜歡在光照充足的植物上面活動及產卵,所以見光多的植物枝條和葉片受害較重。
美國白蛾在孝感市取食樹種主要有:桑樹、法國梧桐、榆樹、柿樹、櫻花、楊樹、泡桐、楓楊、白蠟、水杉、刺槐、臭椿、合歡、構樹、柳樹、海棠等。美國白蛾危害嚴重的樹種有:桑樹、法國梧桐、榆樹、柿樹、楓楊、泡桐,調查發現這些受害樹木部分樹冠被網幕復蓋,樹葉全部被食光,說明美國白蛾對上述樹種嗜好。取食較少的樹種有:水杉、刺槐、臭椿、合歡、海棠。
分布範圍
世界
美國白蛾原產於北美洲,主要分布於美國和加拿大南部,其生態分布範圍在19°-55N°之間。1922年在加拿大首次發現美國白蛾,隨後美國40個州相繼發生蟲災,墨西哥有1個州發生。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白蛾通過人類活動和運載工具傳到了歐洲和亞洲,並成為一種嚴重危害樹木的檢疫性害蟲;1958年它已傳入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奧地利、烏克蘭、俄羅斯、波蘭、法國、日本、韓國等國,並於1961年傳入朝鮮。美國白蛾已廣泛分布於歐亞地區。
中國
1979年6月在一次調查農作物病蟲害時,首次在中國發現了美國白蛾。它是從中朝邊境傳入中國遼寧省丹東地區的。1980年美國白蛾擴散到遼寧省的寬甸、東溝、鳳城、本溪、岫巖、莊河等九個縣市。而後又傳播到陝西、北京、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北戴河、煙臺、威海、青島等省市,呈現出從北部逐漸向中部地區擴散的趨勢。有學者曾用MaxEnt軟體分析出美國白蛾在我國的潛在分布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大部、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安徽大部、河南、內蒙古東部、湖北東北部、山西大部以及陝西中東部地區。
繁殖方式
該蟲一年3代,越冬蛹一般經過150天,自3月下旬開始見成蟲,4月中旬至5月初大量出現越冬成蟲;經7天的一代卵期,5月初至6月中旬為一代幼蟲發生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幼蟲老熟並化為蛹;6月下旬至7月下旬為一代成蟲發生期;二代卵期3天;馬上進入二代幼蟲期(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為二代蛹期;二代成蟲發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三代卵期仍為3天,迅速進入三代幼蟲(9月上旬至10月下旬);9月下旬開始化蛹越冬,直到3月下旬。
卵期
成蟲產卵多產於葉背面,少產於葉表。卵塊上附有許多雌蟲腹部白色鱗毛。卵塊多呈不規則的單層塊狀排列。卵孵化率較高,第1代為93%,第2、3代達97%。第1代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卵: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3代卵:8月中旬至8月下旬。
幼蟲期
美國白蛾幼蟲6-7齡,其中第1代和第2代幼蟲以6齡為主,第3代幼蟲以7齡為主。1-2齡幼蟲只食葉肉,留下葉脈,呈透明紗網狀,3齡幼蟲開始將葉片咬成缺刻。1-4齡幼蟲一直生活在網幕中,4齡幼蟲由大群體分為小群體分別拉網取食。5齡後開始拋棄網幕取食,營個體分散生活。幼蟲有明顯的暴食期,5齡後食量劇增。第1代幼蟲: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2代幼蟲: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3代幼蟲:8月中旬至9月下旬。幼蟲有極強的耐飢餓能力,老熟幼蟲即使15天不取食也不會死亡。
蛹期
一般化蛹前即停止取食,結成淡褐色、橢圓形的薄繭,約經2-3天蛻皮化蛹。化蛹場所一般在草垛中、屋檐下和磚瓦亂石堆中。第1代蛹:6月中至6月下旬;第2代蛹:7月下旬至8月中旬;第3代蛹: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
成蟲期
成蟲羽化主要發生在16-22時,以黃昏時的羽化占多數。雌蟲壽命4-8天,雄蟲壽命3-7天。第1代成蟲: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2代成蟲:8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3代成蟲(越冬代):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
物種危害
- 危害大,傳播途徑廣
美國白蛾主要以幼蟲取食植物葉片危害,其取食量大,為害嚴重時能將寄主植物葉片全部吃光,並啃食樹皮,從而削弱了樹木的抗害、抗逆能力,嚴重影響林木生長,甚至侵入農田,危害農作物,造成減產減收,甚至絕產,被稱為“無煙的火災”。據測定一頭幼蟲一生取食樹葉量約為55.6-69克。幼蟲、成蟲極易隨人為活動、物資、交通工具等進行遠距離傳播。從監測發生情況看,美國白蛾主要集中發生在以木材、板材及其製品集中加工、集散地區,人員、車輛運輸與外界交流往來頻繁、物流量大的地方。
- 適應性強,繁殖量大,具有暴食性
美國白蛾對惡劣環境具有極強的適應性,耐寒冷(能耐-16℃的低溫),耐高溫(能耐40℃的高溫),耐飢餓(在無食物情況下幼蟲能生存10-15天)。一隻雌蛾平均一次產卵300-600粒,最多可達1900粒,1年繁殖3代,如不防治,1年後其後代至少可達幾十萬隻。
- 食性雜
美國白蛾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蟲,可取食危害絕大多數闊葉樹以及灌木、花卉、蔬菜、農作物、雜草等,對園林樹木、經濟林、農田防護林等造成嚴重的危害,在中國的寄主植物多達49科108屬175種。喜食樹種包括橡樹、黃櫪、大紅槭、白麻、山胡桃、大紅槭、紅橡木、法國梧桐、泡桐、白蠟、臭椿、核桃、楊樹、柳樹、榆樹、桑樹、櫻花、女貞、紫荊、刺槐、梨、板栗、南瓜、蘋果、桃、李、杏、白菜、蘿蔔、菜豆等。
防治措施
檢疫措施
加強檢疫是防止美國白蛾長距離遷移的關鍵手段。強化對疫區林產品的檢疫,不經檢疫或處理,嚴禁外運,凡是從疫區調出的苗木、原木、木材、果品、包裝材料、交通工具等均應實施嚴格檢疫,發現疫情立即採取除害處理,從源頭上防止疫情的擴散蔓延。加強檢疫執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調運行為。
人工防治
卵期防治:在卵期可用人工摘除的方法,將帶卵的葉片摘除,集中銷毀、深埋處理。
幼蟲期防治:根據美國白蛾4齡幼蟲前吐絲結網並聚集在網幕中取食的特性,可採取人工剪除網幕並就地銷毀的方式進行防治。在2-3齡幼蟲網幕盛期,發現網幕後,用高枝剪刀剪下處理。
蛹期防治:根據美國白蛾老熟幼蟲下樹化蛹的習性,用麥秸、穀草等在樹幹1-1.5米高處圍成下緊上松的草把,誘集老熟幼蟲在其中化蛹,並集中銷毀。晚秋、初春季節,在樹洞、樹皮縫、枯枝落葉、樹周圍磚石、瓦塊下,挖越冬蛹並集中消滅。
成蟲期防治:越冬代成蟲發生較整齊,飛翔力弱,清晨和傍晚多棲息在建築物的牆壁、樹幹、草地上,可進行人工捕殺。
物理防治
利用美國白蛾成蟲的趨光性、以黑光燈進行成蟲誘殺,以減少成蟲交尾和產卵。在成蟲期,於距地面2-3米高處懸掛殺蟲燈,每天從19∶00到次日6∶00開燈誘殺美國白蛾成蟲。
生物防治
- 利用天敵防治美國白蛾
在美國白蛾老熟幼蟲期至蛹期,釋放天敵周氏齧小蜂是防治美國白蛾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該方法適宜在樹木高大、網幕摘除困難大、美國白蛾發生不嚴重的地塊進行防治。
寄生性天敵白蛾周氏齧小蜂在其自然分布區1年發生7代,以老熟幼蟲在美國白蛾蛹內越冬,群集寄生於寄主蛹內,其卵、幼蟲、蛹及產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內度過。放蜂最佳蟲期為美國白蛾老熟幼蟲期和化蛹初期(第1代化蛹初期6月15日左右,第2代化蛹初期7月25日左右),按1頭白蛾幼蟲釋放3-5頭周氏齧小蜂的比例,選擇無風或微風上午10時至下午5時以前進行放蜂。放蜂的方法:把即將羽化出蜂的柞蠶繭用皮筋套掛或直接掛在樹上,或用大頭針釘在樹幹上,讓白蛾周氏齧小蜂自然飛出。用試管、指形管或其他器皿繁殖的,在即將出蜂時,可直接將其放在樹幹基部,揭開堵塞物,讓小蜂飛出。
美國白蛾的捕食性天敵有:蠋蝽、蜘蛛、步甲、草蛉、瓢蟲、螳螂及鳥類、兩棲類等,可加以保護和利用。
- 套用微生物防治美國白蛾
套用細菌防治美國白蛾,研究和套用最多的是蘇雲金桿菌(簡稱Bt)。每畝施用8000IU/μl蘇雲金桿菌懸浮劑100毫升,採用飛機低容量噴霧和人工地面噴霧,平均防治效果在96%以上。為保證速效,常採用蘇芸金桿菌+阿維菌素復配製劑。
套用球孢白僵菌防治美國白蛾,400億孢/克可濕性粉劑1500-2500倍液進行葉片噴霧防治,防效在90%以上。
套用病毒防治美國白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對美國白蛾幼蟲有較強的致病力,適用於2-3齡幼蟲,使用製劑濃度為(1.5×107~3.0×107)PIB/毫升,且藥效持續,專性寄生。用HcNPV原液2.5×109PIB/毫升稀釋1000、750、500倍液,對2-3齡美國白蛾用藥後表明14天林間藥效試驗校正防效為73.29%-90.41%。
- 套用仿生藥劑防治
防治美國白蛾的仿生藥劑有:殺鈴脲、除蟲脲、氟蟲脲、蟲醯肼等。對4齡前幼蟲可使用20%蟲醯肼懸浮劑2000倍液、20%殺鈴脲懸浮劑80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可用於美國白蛾防治的植物源農藥主要有煙參鹼、苦參鹼、菸鹼、苦參鹼、印楝素等。如使用1.2%煙參鹼乳油1000-2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 套用信息素防治
利用美國白蛾性信息素,在輕度發生區成蟲期誘殺雄性成蟲。春季世代誘捕器設定高度以樹冠下層枝條(2-2.5米)處,在夏季世代以樹冠中上層(5-6米)處設定為宜。每100米設1個誘捕器,誘集半徑為50米。在使用期間誘捕器內放置敵百蟲棉球,每3-5天更換1次,以保證薰殺效果。
化學防治
在美國白蛾大發生時採用。每年5至6月的第1代幼蟲期,是化學防治的關鍵時期。對幼蟲活性較高的藥劑有:聯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氰菊酯等。幼蟲破網之前用4.5%高效氯氰菊酯+甲維鹽加水稀釋1000倍進行防治。幼蟲破網後,可在樹冠上噴灑溴氰菊酯等擬除蟲菊酯類農藥1500-2000倍液,具有良好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