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報業解僱潮

“美國報業解僱潮”是指:2007年以來,在金融危機和來自網際網路競爭壓力劇增的雙重影響下,美國多家報紙、報業集團為了儘快度過危機,紛紛裁員以緩解資金壓力,呈現出的美國報業的解僱浪潮。 2007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給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帶來了嚴重後果。作為金融危機發源地的美國,其傳媒產業尤其是報業直接受到了經濟低迷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當今世界,美國報業市場最為發達,其報業實體已經與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經濟上的風吹草動,很容易通過客群購買力、報業收支和廣告投放體現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國報業解僱潮
  • 影響年份:2007年
起因,美國報業應對危機,啟示,

起因

金融危機對美國報業產生的破壞性影響首先反映在報紙發行量上。 根據美國發行量統計署最新數據,美國報紙購買衰退周期循環正在加快。與同期相比,報紙平均周一至周五時段的購買量已下降至3820萬份,占總銷量的4.64%。其中,《時代日報》的發行量下降3.6%,《洛杉磯時報》下降5.2%,《每日紐約時訊》下降7.2%,《紐約郵報》下降6.3%,《芝加哥論壇》下降7.8%,而《休斯頓記事周刊》下降比例更是高達11.7%。另外,周末版報紙發行銷售量下降4.85%,而同期的下降率為3.5%。報紙發行量的迅速下滑,正是金融風暴對美國報業產生大範圍嚴重影響的直接表現。 同時,受金融危機和來自網際網路的競爭壓力劇增的影響,美國報業萎縮已成為無法改變的事實。 美國報業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廣告收入也大幅下降,報業集團內部結構紛紛重組和調整,美國報業展開了新一輪大裁員行動。先是世界最大的雜誌出版機構美國時代集團裁員600人,即全部員工的6%。與此同時,《巴爾的摩太陽報》、《底特律自由報》、《棕櫚灘郵報》、《波士頓環球報》等6份在地區有強大影響力的報紙也不得不裁員以緩解資金壓力。如今,《紐約時報》也爆出“錢荒”,《紐約時報》集團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公司每股運營虧損1美分,而同期為每股收益10美分,該集團旗下的新聞傳媒公司廣告營收下滑了16%。 該集團日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報告顯示,公司必須在3月償還4億美元的債務,而該公司持有的現金量只有4600萬美元,並且運營過程將很快耗盡這些現金。擁有包括《美國》在內的85家日報和23家電視台業務的美國最大報業集團甘尼特公司,上一季度已經裁減了1000名社區發行員,最近又裁員10%,以減少開支,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 擁有知名的《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巴爾的摩太陽報》等10家日報和23家廣播電視台,創立161年的美國年收益第二、總發行量第三的報業集團——論壇公司,也因為不敵廣告嚴重下滑,已經正式宣布申請破產保護。 論壇公司的這一舉措凸顯了困擾著該公司及其他報紙發行商不斷加深的困境,他們的業務受到廣告銷售下滑的打擊﹐很多公司擔負的債務在如今的市場形勢下已無法應付。 在論壇公司走出申請破產保護這最後一招棋之前,該公司曾多次嘗試走出困局。公司在2月宣布,裁減編輯部門14%的員工,以節省約每年880萬美元的開支;5月,公司將旗下《新聞日報》以6.5億美元價格出售給美國有線電視公司;9月,公司又出售旗下一家求職網站10%的股份,籌到1.35億美元資金。 而有美國新聞界“灰發老婦人”之稱的《紐約時報》也不得不將其位於曼哈頓的總部大樓進行抵押以換取銀行貸款、緩解公司流動資金危機。債務纏身的另一報業巨頭麥克拉奇報業集團已計畫出售旗下的重要一員《邁阿密先驅報》。擁有百餘年歷史、曾七獲普利茲獎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因虧損而停刊印刷版,成為美國首份專注網路版的主要報紙。《華爾街日報》則改版以應對金融危機,該報改版後新版面比原來縮小7.6厘米,這樣不僅減少紙張費用,而且也相應減少內容,此舉可1年節省開支達1800萬美元。

美國報業應對危機

針對金融危機造成的資金緊張問題,美國傳媒的優先應對策略是“節省開支”。
一、就“省錢”而言,裁員無疑是最直接、最易見效、也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美國媒體評論員喬·斯特拉·普乾脆把傳媒機構裁員列為2008年“十大報業新聞”之首。麥克拉·奇公司先後兩輪裁員,削減了2500個工作崗位;論壇公司裁減了1000多個職員。
斯特拉普所言非虛。2008年,不管是美國的全國性大報,還是地方“小報”,都先後舉起了裁員“利斧”。4月,《紐約時報》在最後期限到來前買斷了70名工作人員;《華盛頓郵報》猛減了100多個工作崗位;8月,甘奈特公司宣布在全國84家日報——包括《美國》報和近900家非日報出版物中減少1000多個工作崗位;10月,《洛杉磯時報》宣布裁員10%。除了這些全國性大報,小型報紙的裁員情況一樣令人“膽戰心驚”。新澤西州的《紐瓦克明星檔案》買斷300名職員;《亞特蘭憲政日報》和《新聞日報》分別減少100多個工作崗位。 美國傳媒機構的裁員行動通常會採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減崗、買斷、臨時解僱、自然減員等,至於採納哪種形式,則要視傳媒機構自身情況,比如裁減數量、現有資金等而定。 二、節省開支的第二類方法是出售或關閉報刊、變賣資產。這種方法指向的對象主要是財物,而非人員。2009年,豪斯特集團公司接連推出報刊出售計畫:1月9日,掛牌出售《西雅圖信息郵報》,並表示如果找不到買家,它將在60天內停止印刷這份報紙,只保留網路版《西雅圖信息郵報》;2月24日,集團公司聲稱,如果《舊金山紀事報》不能在幾周內大幅減少開支,這份報紙將被關閉或出售。因為《紀事報》從2001年以來,每年都出現“重大損失”,2008年損失高達5000萬美元,2009年預計“損失更大”。 最近一則廣受關注的新聞是,《落基山新聞》在2009年2月27日出版最後一期後無奈關閉。這家有著150年歷史的美國報紙在告別詞中說:“我們非常悲傷地與你們道別。我們的報紙在丹佛、科羅拉·多、美國以及在這個世界上的歷史就此結束了。”當然,美國此前也不斷有報刊被關閉的訊息。據日報註冊公司統計,2009年2月初,紐約就關閉了8家周報。 變賣資產方面,美聯社記者安德魯·溫納科爾說,2008年美國至少有6家報業公司計畫出售它們的大樓。論壇公司12月下旬努力出售《洛杉磯時報》總部大樓和位於芝加哥的論壇公司大樓。不過,變賣資產在金融危機中並不容易成功,因為市場上沒有富餘的資金。正如溫納科爾所言:“冷冰凍的信貸市場使得商業、實業交易都非常稀少”。 三、美國傳媒節省開支的第三類方法是在工資上做文章,比如減薪、停薪、無薪休假等。紐約時報公司年會代理者說,時報公司在2008年連續第三年凍結了四個“特定”最高執行官——包括董事局主席阿瑟·蘇茲伯格和珍妮特·羅賓遜總裁——的工資。而且,他們的收入在明顯下降。以蘇茲伯格為例,2006年是4363856美元;2007年同比減少934576美元,為3429280美元;2008年同比下降904733美元,為2524547美元。

啟示

金融危機終將過去,但媒體變革卻勢在必然。在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下,金融危機帶來的真正影響,其實是加速縮短了全球媒體變革的進程。我國傳媒與美國同業在性質、體制、機制等方面都存在相當明顯的不同,但美國傳媒應對金融危機中的策略、措施也許對我國的傳媒界會有些許啟示。
一、以系統論視角,全面、整體地制定危機應對計畫,力爭轉“危”為“機”。為了應對這場罕見的金融危機,豪斯特集團公司設計了一份名為“百日變革”的計畫,以“根本改變業務方式”。豪斯特報業總裁史蒂芬·蘇沃茲在給職員的備忘錄中比較詳細地列舉了需要“變革”的事項:(1)“管理層的每個人都要著力完成一個基本的調整,以便我們能夠把全部的注意力轉向產品改良和收入增加。”(2)“必須改變”報紙內容效率低下的現狀。蘇沃茲說:“在我們行業發展的大好時期,效率卻非常低下。所有的報紙看起來很相似,但又沒有相似到允許共享產品或內容(的程度)。”(3)“必須改變”廣告業務模式,“必須而且應該學會更有效地利用國外的電話行銷市場和自我服務的廣告平台。”(4)轉變銷售模式,“必須完全從簡單的銷售幾張報紙轉變為銷售客群,這樣我們就能成包出售產品,其中有些產品並不是我們自己的。豪斯特報紙的同事們正在把我們的產品與Yahoo、Google、MSN、AOL等機構的產品結合起來銷售。”(5)“我們必須開始在我們的免費網站和收費的媒體間提供更加不同的內容,收費的是印刷媒體”,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把網站排在付費媒體之後”,“網站必須在市場上繼續是最好的、主流的免費網站。這意味著它們必須提供最好的突發新聞、職員和讀者部落格、社區資料庫和圖庫”。
二、在減少開支方面,由於我國的新聞傳媒不但要關注經濟效益,而且要注重社會效益,因此,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就不能簡單照搬美國同業所運用的裁員、出售或關閉報刊、變賣資產等方法減少開支,而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採取穩妥的辦法,舒緩現金壓力。比如,不同的新聞傳媒單位可以視自身職員、資金等情況,一定程度減少預算,一定範圍內推行“無薪休假”計畫。 三、國家有關部門不妨適時出台適當的政策,幫助傳媒化解危機。儘管美國人信奉“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但在金融危機來臨之際,美國政府並沒有當“甩手掌柜”。2009年3月11日,當豪斯特集團公司尋找《西雅圖信息郵報》買家的最後期限明顯超過之時,美國眾議院以91票對5票的投票結果通過了一項報業減稅法案。根據這項法案,直到2015年,報紙和報紙出版業將少繳40%的營業稅。這個折扣率打破了多年前美國政府給予波音公司和木材產業的減稅紀錄。 據報導,上海市在2009年3月18日正式公布了支持出版產業發展的十條政策措施。按照這個被稱為“暖冬十條”的規劃,上海今後將在建立“快速年檢通道”與“免審制度”的同時,鼓勵、支持本地按時完成轉企改制的出版企業,擴大融資能力和開展跨地區、跨行業的資本與項目合作。四、抓住機遇,加速數位化“轉身”。在美國,金融危機時期報業網站的訪問量獲得了可觀的上升。著名調查研究機構皮尤“人與媒體”研究中心於2008年4月30日~6月1日,在美國開展了每兩年舉行一次的新聞消費調查。結果顯示,定期閱讀印刷版報紙的人數持續下降,而閱讀網路版報紙的讀者卻從2006年開始保持恰當的增長。1992年,回答“定期閱讀印刷版報紙的人”占全部被調查對象的71%,2008年下降為46%;對於“是否閱讀網路版報紙,或者既讀印刷版報紙又讀網路版報紙”的問題,2006年只有9%的人給予了肯定答案,2008年上升4個百分點,達13%。以上情況說明,網路在金融危機中不僅擁有不錯的業績,而且具有令人憧憬的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