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帖(羌貼)

羌帖

羌貼一般指本詞條

所謂“羌帖”是我國東北新疆地區民間對沙俄在我國發行的盧布紙幣俗稱,即哈爾濱最初的開埠之幣——洋鈔。“羌帖”流入我國是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

基本介紹

簡介,侵入情況,背景介紹,

簡介

羌帖是相對於當時我國東北流通的“私帖”和“官帖”而言的。19世紀中葉,沙俄帝國通過《璦琿條約》侵占了我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區。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羌帖”就越過邊界侵入我國東北。與此同時,“羌帖”還滲入新疆伊犁塔城地區,外蒙古內蒙古東部一帶。

侵入情況

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後,鐵路運費、與俄人交易以及鐵路地段內的稅捐繳納,強制使用“羌帖”,於是,“羌貼”的流通量迅速增加。至1907年,“乘俄車則只收羌帖,持中國錢不能行用,反須加價以買羌帖,俄元只重五錢零,其價反高於七錢二、三華元”。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統計,東北“羌帖”流通量約在1億盧布以上,其中僅哈爾濱就有4000萬,中東鐵路沿線6000萬,其總額約占全俄盧布流通量的1/16以上。其後,“羌帖”流通量迅速增加,據當時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編的《東三省經濟調查錄》載:“北滿一帶盧布流通額,共為4萬萬,就濱江一埠而言,據一般人觀察,其數約有2萬萬”。流通在南滿和津、滬、新疆等地的還不計在內。
羌帖
中東鐵路俱用羌帖
俄國紙幣大量流通於外蒙古庫倫烏里雅蘇台科布多,以及內蒙古北部地區。利用紙幣"兌換"中國的白銀,並吸收社會遊資,轉而發放高利貸,不僅控制蒙古地區的財政金融,而且操縱物價,壟斷市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沙俄羌帖為十足可兌現紙幣,幣值還是比較穩定的,1盧布一直保持著相當於中國現大洋1元左右的價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宣布盧布為不兌現紙幣,並因戰爭需要濫發羌帖,幣值開始下跌。1917年“十月革命”後羌帖迅速貶值,至1920年羌帖已成為一張廢紙。中國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背景介紹

“羌帖”作為一種外來貨幣,能迅速進入中國並控制北部及東北部的金融,其原因有三:
1.當時金貴銀賤,金本位的羌帖比白銀和銀元幣制更穩定。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已採用金本位制。這就使白銀的需求減少,金貴銀賤的趨勢更加明顯。沙俄在1897年實行金本位,並規定“羌帖”可隨時兌換金幣。當時哈爾濱的華俄道勝銀行聲稱:“盧布就是黃金”,可以隨時兌換,1盧布可向該行兌換1個銀盧布(含銀5錢8分),滿5盧布可兌換1個金盧布。官府軍閥為了多徵稅,就把各種稅捐印花田賦等規定用“羌”帖交納。這些都為“羌帖”的侵入提供了條件。
羌帖
華俄道勝銀行哈爾濱分行
2.東北地區幣制混亂,盧布趁虛而入。當時東北營口用爐銀,遼寧用小銀元,吉林用永衡官銀錢號官帖,黑龍江用廣信公司官帖。實際上南滿用銀本位,北滿用銅錢本位,三者並用,幣制天天在變。且各省貨幣互不通用,兌換時還要扣除佣金,層層蝕耗,人民苦不堪言。
蒙古、新疆邊地買賣商品習俗,大半是以貨易貨,貨幣概無定製,比較混亂。雙方交易主要以茶葉哈達只等物代替貨幣。近代,以貨易貨的情況開始在農村牧區扭轉,貨幣逐漸成為重要的交換手段。
市場迫切需要一種通行貨幣,恰此時機盧布趁亂而入。
3.官府軍閥濫發官帖,致使官帖貶值泛濫,信譽低下,為“羌帖”進入和占領市場創造了條件。農村居民在各種各樣的金屬貨幣或紙幣中,寧願吸收盧布,特別在儲存貨幣的時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