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花葉,莖,乾藥材白花蛇舌草,分布範圍,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套用,常用偏方,常見偽品,傳奇故事,文獻綜述,
形態特徵
蛇舌草:一年生披散草本,高15-50cm。根細長,分枝,白花。莖略帶方形或扁圓柱形,光滑無毛,從基部發出多分枝。葉對生;無柄;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3.5cm,寬1-3mm,先端極尖,上面光滑,下面有時稍粗糙,側脈不明顯;托葉膜質,基部合生成鞘狀,長1-2mm,尖端芒尖。
花葉
花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常具短而略粗的花梗,稀無梗;萼簡球形,4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5-2mm,邊緣具睫毛;花冠白色,漏斗形,長3.5-4mm,先端4深裂,裂片卵狀長圓形,長約2mm,禿淨;雄蕊4,著生於冠簡喉部,與花冠裂片互生,花絲扁,花葯卵形,背著,2室,縱裂;子房下位,2室。柱頭2淺裂呈半球形。蒴果扁球形,直徑2-2.5mm,室背開裂,花萼宿存。種子棕黃色,細小,且3個稜角。花期6-9月,果期8-10月。
莖
塊莖扁球形,直徑可達6厘米,表皮黃色,有時淡紅紫色。鱗葉綠白色、粉紅色、有紫褐色斑紋。葉1,極稀2,葉柄長40-80厘米,中部以下具鞘,鞘部粉綠色,上部綠色,有時具褐色斑塊;葉片放射狀分裂,裂片無定數;幼株少則3-4枚,多年生植株有多至20枚的,常1枚上舉,余放射狀平展,披針形、長圓形至橢圓形,無柄,長(6-)8-24厘米,寬6-35毫米,長漸尖,具線形長尾(長可達7厘米)或否。花序柄比葉柄短,直立,果時下彎或否。佛焰苞綠色,背面有清晰的白色條紋,或淡紫色至深紫色而無條紋,管部圓筒形,長4-8毫米,粗9-20毫米;喉部邊緣截形或稍外卷;檐部通常顏色較深,三角狀卵形至長圓狀卵形,有時為倒卵形,長4-7厘米,寬2.2-6厘米,先端漸狹,略下彎,有長5-15厘米的線形尾尖或否。肉穗花序單性,雄花序長2-2.5厘米,花密;雌花序長約2厘米,粗6-7毫米;各附屬器棒狀、圓柱形,中部稍膨大或否,直立,長2-4.5厘米,中部粗2.5-5毫米,先端鈍,光滑,基部漸狹;雄花序的附屬器下部光滑或有少數中性花;雌花序上的具多數中性花。雄花具短柄,淡綠色、紫色至暗褐色,雄蕊2-4,藥室近球形,頂孔開裂成圓形。雌花:子房卵圓形,柱頭無柄。果序柄下彎或直立,漿果紅色,種子1-2,球形,淡褐色。花期5-7月,果9月成熟。
乾藥材白花蛇舌草
蛇舌草別名白花蛇舌草,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乾燥全草。
全體扭纏成團狀,灰綠色至灰棕色。主根細長,粗約 2mm,鬚根纖細,淺灰棕色。莖細,捲曲,質脆,易折斷,中心髓部白色。葉多皺縮,碎脆,易脫落;托葉長 1-2mm。花、果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花常具短或略粗的花梗。蒴果扁球形,室背開裂,宿萼頂端 4 裂,邊緣具短刺毛。氣微,味淡。鑑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 1 列,類方形或卵圓形,常有單個細胞向外突起,形成非腺毛,外被角質層。皮層窄,細胞呈類圓形;內皮層細胞 1 列。韌皮部較窄。木質部導管 2-7 個相連成單個徑向排列成行;木纖維壁較厚,木化;射線窄,常 1-2 列細胞,壁薄,木化。髓部寬廣,細胞較大,內含澱粉粒,髓部通常中空。皮層及髓部薄壁細胞中偶見草酸鈣針晶。粉末特徵:灰黃色。葉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氣孔平軸式,長圓形。莖表皮細胞長條形,有氣孔。導管主為環紋或螺紋。草酸鈣簇晶存在於葉肉組織中。草酸鈣針晶多見,成束或散在。澱粉粒眾多,單粒類圓形,復粒由 2-3分粒組成。
分布範圍
蛇舌草分布於雲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地。採收夏秋季連根拔取全草,揀去雜草,抖去泥屑,曬乾。
化學成分
白花蛇舌草全草含車葉草苷(asperuloside);有機酸及其酯類;車葉草苷酸(asperuloside acid),去乙醯基車葉草苷酸(deacetylasperuloside acid),都桷子苷酸(geniposidic acid),雞屎藤次苷甲酯(scandoside methyl ester),6-O-對羥基桂皮醯雞屎藤次苷甲酯(6-O-p-hydroxycinnamoyl scandoside methyl ester),6-O-對甲氧基桂皮醯雞屎藤次苷甲酯(6-O-p-methoxycinnamoyl scandoside methyl ester),6-O-阿魏醯雞屎藤次苷甲酯(6-O-feruloyl scandoside methyl ester);蒽醌類:2-甲基-3-羥基蒽醌( 2-methyl-3-hydroxyanthraquinone ), 2- 甲 基 -3- 甲氧基蒽醌( 2-methyl-3-methoxyanthraquinone ), 2- 甲 基 -3- 羥 基 -4- 甲氧基蒽醌( 2-methyl-3-hydroxy-4-methoxyanthraquinone);三萜類:熊果酸(ursolic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葡萄糖苷(β-sitosterol-β-D-glucoside),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黃酮類:黃酮類化合物山柰酚 3-O-[2〞-O-(E-6〞-O-阿魏醯)-β-D-吡喃葡萄糖]-β-D-吡喃半乳糖苷{kaempferol3-O–[2〞-O-(E-6〞-O-feruloyl)-β-D-gluc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山柰酚 3-O-[2-O-(6-O-E-阿魏醯)-β-D-吡喃葡萄糖]-β-D-吡喃半乳糖苷{kaempferol3-O-[2-O-(6-O-E-feruloyl)-β-D-gluc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槲皮素 3-O-[2-O-( 6-O-E- 阿魏醯) - β -D- 吡喃葡萄糖 ]- β -D- 吡喃半乳糖苷 {quercetin3-O-[2-O-(6-O-E-feruloyl)-β-D-gluc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
藥理作用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化淤,利濕退黃。主治肺熱咳嗽,肺癰,咽喉腫痛,腸癰,癤腫瘡瘍,毒蛇咬傷,熱淋澀痛,水腫,痢疾腸炎,濕熱黃疸,癌腫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2、抗腫瘤作用
白花蛇舌草的乙醇提取物對結腸癌、黑素瘤和乳腺癌細胞株顯示一定活性,特別是對乳腺癌細胞株活性更強。白花蛇舌草通過促進內儲藏鈣的釋放和胞外鈣離子的內流,顯著提高宮頸癌細胞內游離鈣的濃度。
3、對胃黏膜損傷的保護作用
白花蛇舌草給吲哚美辛所致胃黏膜損傷大鼠灌胃提高消炎痛所致胃潰瘍大鼠的血清和胃組織的 SOD 活力,降低 MDA 含量,提示其作用機制還與抗氧化作用有關。
4、抗氧化作用
白花蛇舌草的水、乙醇、丙酮、氯仿、乙醚、石油醚提取物在花生油中,均有抗氧化作用,以丙酮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最強。白花蛇舌草多糖對負氧自由基有明顯的清除作用,且與劑量有關,對 SOD 影響明顯,與劑量關係不大。
臨床套用
1治療腫瘤
文洽先等臨床研究顯示中藥腸癌方(含白花蛇舌草20g)聯合OLF方案化療用於晚期大腸癌的治療較單純化療毒副反應輕微,具有改善臨床症狀、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化療毒副反應等臨床作用和意義,值得臨床推廣。唐書生和董瑞霞自擬開順飲(含白花蛇舌草30~60g)洽療食管癌患者60例,結果60例患者中完全緩解1例(1.7%),部分緩解5例(8.3%),微效6例(10%),穩定35例(58.3%),進展13例(21.7%),認為開順飲治療食管癌有一定近期療效,尚可用於治療晚期甲狀腺癌、宮頸癌、中線惡性網織細胞增生症、淋巴造血系統腫瘤、乳腺癌等惡性腫瘤,並取得一定療效。
2治療炎性疾病
谷守會將159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79例自擬盆炎湯隨症加減治療;治療組80例在服用盆炎湯的基礎上重用白花蛇舌草300g坐浴。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7.5%,對照組78.5%,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慢性盆腔炎內服盆炎湯配合外用白花蛇舌草,其療效是比較明顯的,效果優於單純的內服,證明白花蛇舌草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值得臨床推廣套用。丁珍和萬經紅將98例皰疹性咽峽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8例用病毒唑治療;治療組50例在此基礎上加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肌內注射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8.0%,對照組70.8%。治療效果治療組優於對照組,且差異有顯著性。白花蛇舌草尚可用於治療扁桃體炎、乳腺炎膀胱炎、附屬檔案炎、鼻炎、淋巴結炎、腎盂腎炎、肝炎、胃炎、腸炎等多種炎性疾病,且療效滿意。
3治療其他疾病
有報導重用白花蛇舌草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癤瘡、毒蛇咬傷、腎性蛋白尿、扁平疣等,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常用偏方
1、治痢疾、尿道炎:白花蛇舌草50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2、治黃疸:白花蛇舌草50~100克。取汁和蜂蜜服。(廈門)
3、治急性闌尾炎:白花蛇舌草100~200克,羊蹄草50~100克,兩面針根15克。水煎服。(廣東《中草藥處方選編》)
4、治小兒驚熱,不能入睡:鮮蛇舌癀打汁一湯匙服。(《閩南民間草藥》)
5、治瘡腫熱痛:鮮蛇舌癀洗淨,搗爛敷之,乾即更換。(《閩南民間草藥》)
6、治毒蛇咬傷:鮮白花蛇舌草50~100克。搗爛絞汁或水煎服,渣敷傷口。(《福建中草藥》)
常見偽品
3.漆姑草 為石竹科植物漆姑草sagi-na japonica(Sweet)OHwi的全草。分布於湘、鄂、浙、閩、蘇等地。全草呈細絲狀,莖多簇生、細軟,莖長5—15cm,直徑0.2-0.3cm。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葉對生,線形,基部抱莖,易脫落,長0.5—2cm。花小,單生於枝端或葉腋。蒴果卵形,具宿萼,種子細小,長圓形,呈溜狀突起,棕褐色。氣微;味淡。
傳奇故事
從前,有一位名醫,被邀去為一位重病人診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熱羈纏,咯吐穢膿,眾醫不效。名醫診病閱方,一時找不到恰當的治療方法。疲乏間名醫伏案小盹,忽見一位白衣女子飄然而至,說:“此君乃是大好人,樂善懷仁,惠及生物,見有捕蛇者,他即買下放生,先生務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醫向白衣女討教良方,白衣女說:“請隨我來。”他隨白衣女來到戶外,白衣女卻飄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卻有一條白花蛇,蛇舌伸吐處化作叢叢小草。正驚異間,名醫被腳步聲驚醒,原是病人家屬來請先生用飯。名醫說:“且慢,請隨我來。”名醫和病人家屬來到戶外,果見埂坎邊長著許多夢中所見的那種開著小白花的纖纖小草。於是便采了些,囑即煎服。病人服後果然覺得胸寬了許多。次日連服逾斤,病便痊癒。名醫查遍當時的歷代本草,也未查出這種小草屬於何藥。他感而吟詩:“白花蛇舌草纖纖,伏地盤桓農舍邊,自古好心多善報,靈蟲感德藥流傳。”
文獻綜述
1、《潮州志·物產志》:莖葉榨汁次服,治盲腸炎,又可治一切腸病。
3、《閩南民間草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4、《泉州本草》:清熱散瘀,消癰解毒。治癰疽瘡瘍,瘰癧。又能清肺火,瀉肺熱。治肺熱喘促、嗽逆胸悶。
5、《廣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活血利尿。治扁桃體炎,咽喉炎,闌尾炎,肝炎,痢疾,尿路感染,小兒疳積。 6、 《西中藥志》:味苦甘,性溫,無毒。
7、《閩南民間草藥》:苦,平,無毒。
8、《泉州本草》:甘微酸,性寒。
9、《廣東中藥》Ⅱ:辛澀,寒,無毒。
10、《潮州志·物產志》:莖葉榨汁飲服,治盲腸炎,又可治一切腸病。
11、《廣西中藥志》:治小兒疳積,毒蛇咬傷,癌腫。外治白泡瘡,蛇癩瘡。
12、《閩南民間草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13、《泉州本草》:清熱散瘀,消癰解毒。 治癰疽瘡瘍,瘰癧。又能清肺火,瀉肺熱。 治肺熱喘促、嗽逆胸悶。治療毒蛇咬傷時,可取白花蛇舌草15克,白酒250克,煮沸3~5分鐘,去渣,口服2/3(每日分2~3次服完),用1/3外敷傷口,敷藥時先吸出傷口毒血,清洗消毒後用消毒棉墊覆蓋包紮,然後用上述藥酒澆濕敷料(以保持濕潤為度)。若不能飲酒者,可用清水煮沸後再加入適量白酒,但以白酒煮為佳。
14、《廣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活血利尿。治扁桃體炎,咽喉炎,闌尾炎,肝炎,痢疾,尿路感染,小兒疳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