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老醋傳統製作技藝,中國重慶市武隆縣傳統技藝,重慶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羊角老醋傳統製作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起源時間:清朝
- 認證時間:2014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重慶市武隆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羊角老醋”產自武隆縣羊角鎮,歷史久遠,工序嚴謹。它以大米、玉米、糯米、小麥、白馬山脈優質礦泉水為原料,輔以四十多種名貴中藥材,採用獨特的傳統工藝精釀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劑,屬純糧釀造食醋。因其不含任何添加劑,品質口感獨具特色,早年間就享譽川東地區,走俏巴渝,是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一種名優特色調料製品。
歷史淵源
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的一個夏天,烏江南岸白馬山北麓的李家灣發生了大面積崖崩地質災害,垮落的幾千萬方巨石和泥沙堵塞了烏江河道,形成了一道五里之長的險灘,上下客船、貨船只得在此處卸貨下客越灘而過。由於每日有大量縴夫、船家、商賈、客人滯留,需要餐飲消費和住宿,五里灘畔便逐漸由幾家草屋竹棚的小商鋪發展成興旺繁華的集鎮。後來,“羊角老醋”誕生在這裡,以“羊角”地理特徵冠名。
“羊角老醋”生產製作在民間起源於清朝,距今已有近150多年歷史。據史書記載,清同治年間,有山西籍任氏兄弟因戰亂逃到羊角經商,遭遇瘟疫,得到當地人秦、周二家搭救。為表救命之恩,便將祖傳的生產食醋秘方傳給了秦、周二家。後來,秦、周二家又傳給了曹、田、黃、高家。現“羊角老醋”生產者屬第八代傳人。
為了滿足人們生活之需,聰明的周、秦兩家後人努力從家傳的技藝中回憶、總結食醋製作的工藝技術,並從外地客商那裡引進一些調料工藝,由自已開作坊或建廠進行加工試作,逐漸形成自家特色。羊角老醋就是在這樣的時代特徵和生產環境中應運而生。
基本內容
“羊角老醋”的製作程式,主要有:選料、制曲、熬稀飯、發酵、浸泡熬制5個過程,要經過十多道工序。制醋的主料為小麥,經淘洗、晾乾磨成面,將麥面和麥麩按比例用山泉水攪和成稀漿,倒進專制的木箱內鋪滿密封,讓其發酵,衍生麴黴菌。一般這個過程需要2至3個月的時間。然後,將大米熬煮成稀飯,與發酵好的曲藥粉末、香料混合,存放一段時間,拌入發酵好的麥漿,倒入特製的料池,再進行原料發酵。將發酵好的麥漿與麥麩皮做成的胚芽混合,加入糊米水進行浸泡。浸泡中自然產生了化學反應,飄浮在上面的便成了紫橙色的醋原液。經過加溫熬制,便完成了食醋的最後一道製作工序。
基本特徵
“羊角老醋”的製作,所用原材料十分講究,品質要求很高,工序複雜嚴謹,料池需專門製作,並且製作工具多為木製、布制的傳統器具,只有少數為鐵制。配料所用的香料和中草藥均在40種以上,比例有所不同。所用的香料和中草藥大都采自白馬山、仙女山和烏江峽谷,只有少數香料到外地購買。釀醋的傳統生產工藝複雜,製作周期在6至8個月,用時較長,產量低,致使人工釀醋生產成本較高。
瀕危狀況
二十世紀後期以來,隨著武隆旅遊業的發展,到武隆旅遊和過境客人的逐漸增加,為了滿足市場對食藥雙補的食醋需求,“羊角老醋”的個別生產廠家為了追求產量,便脫離了手工作坊式的原始加工,改為機械化生產製作,加上新一代年輕人更多傾向於外出求學就業,不願意學習手工作坊,致使“羊角老醋”幾百年傳承的手工製作逐漸弱化,失去其歷史和地方特色產品的本來面目。另外,機械化製作時滲入大量的香精及一些化學元素,也讓產品失去了原始質樸清純回味悠長的自然醋香味。再次,市內外一些醋廠生產了一些假冒產品,打著“羊角老醋”的旗號,擾亂市場,以假充真,以次充優,侵占“羊角老醋”的品牌及文化的現象時有發生,危及其良好的產品信譽。
保護措施
近年來,羊角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羊角老醋”的發展,已將其申請為重慶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註冊了“羊角”地理標誌,加強其原產地保護工作。自2005年以來,更是吸引外資80萬元,對醋廠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品包裝質量、健全市場銷售網路。同時,鎮政府通過與有關部門聯繫協調,陸續為“龔、謝、曹”三家醋廠解決了30萬元項目發展資金。在不久的將來,羊角老醋將以全新的面貌,以獨特的鄉土人文氣息,展示在更多人的面前,讓醋文化走得更遠,醋香飄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