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別稱:羊痘病
- 多發群體:羊
- 常見發病部位:皮膚
- 傳播途徑:病毒感染
預防先知,治療措施,流行特點,病因學,臨床表現,輔助檢查,
預防先知
根據接觸史,典型皮疹及自愈過程,一般可做診斷。如有懷疑,可將損害的痂皮或活檢組織放在電鏡下觀察,如發現病毒包涵體,則診斷是無疑的。
治療措施
病羊初期:
1.二花6克,升麻3克,葛根6克,連翹6克,土獲警3克,生甘草3克,水煎一次灌服。
2.升麻3克,葛根9克,金銀花9克,桔梗6克,浙貝母6克,紫草6克,大青葉9克,連翹9克,生甘草3克,水煎分2次灌服。
痘疹破潰時:
連翹12克,黃柏45克,黃連3克,黃茂6克,桅子6克,水煎灌服。痘疹趨愈,形成痴皮。
病羊虛弱用:
1.當歸6克,黃瓦6豆,亦芍15克,紫草3克,金銀花3克,甘草1.5克,水煎灌服,根據病情酌加用量。
2.沙參6克,寸冬6克,桑葉3克,扁豆6克,花粉3克,玉竹6克,甘草3克,水煎1次灌服。
流行特點
羊痘病毒主要存在於病羊的皮膚、黏膜的丘疹、膿皰、痂皮內及鼻黏膜分泌物中,在發病羊體溫升高時,其血液中存有大量病毒,病羊為傳染源,主要通過傳染的空氣經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過損傷的皮膚或黏膜侵入機體。飼養管理人員、護理工具、皮毛產品、飼料、墊草及體外寄生蟲都為傳染媒介;綿羊中細毛羊比粗毛羊或土種羊易感染,病情嚴重;羔羊較成羊敏感,病死率高。氣候寒冷、雨季、霜凍、枯草期和飼養管理因素都是發病和加重病情的誘因。
病因學
本症是羊痘病毒所致。這是一種乙醚敏感的DNA病毒,此病毒主要是侵犯羊,人是由於接觸病羊污染的物質而被感染。故多見於牧羊人,獸醫及屠宰人員等,尚無人與人之間互相傳染的報導。傳染後有終生免疫力,病毒接種在人體後獲得成功。把人和動物的損害進行組織培養有病毒生長。
臨床表現
2.山羊痘:病羊發熱,體溫升高達40~42℃,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或不食,在尾根、乳房、陰唇、尾內肛門的周圍、陰囊及四肢內側,均可發生痘疹,有時還出現在頭部、腹部及背部的毛叢中,痘疹大小不等,呈圓形紅色結節、丘疹,迅速形成水皰、膿皰及痂皮,經3~4周痂皮脫落。
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表皮內有明顯的細胞內及細胞間水腫,空泡形成及氣球樣變性,真皮有密集的細胞浸潤,中央主要由組織細胞和巨噬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很少見多形核白細胞浸潤。整個損害有許多內皮細胞增生和腫脹的小血管。在真皮血管內皮細胞的胞漿里可以見到嗜酸性包涵體。
羊痘傳染途徑為接觸性感染,包括人、車子、牧草、飼料、土壤、器具等等,只要碰過羊痘病菌的任何物品,都可能成為媒介。而且羊只感染,死亡率相當高,治療不及時或不得當時約50%至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