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狀青黴,真菌界真菌。
基本介紹
- 界:真菌界
- 分布區域:較罕見種。
- 中文學名:羊毛狀青黴
- 基物:土壤、 霉紙盒、 霉鍋蓋和霉豬肉
菌落在 CA 上 25℃培養12 天, 直徑 26-32mm,通常中部稍厚, 有少量規則和不規則的放射狀皺紋或近於平坦;質地絮狀或兼絨狀;分生抱子結構較多或大量產生, 分生抱子面灰綠色或藍綠色, 近於談灰橄欖包、 礦灰色或豆綠色 ;菌絲體白色至灰白色;滲出液較多,被黃色或缺乏E 反面黃揭色、被黃色或微綠談黃色;可搭性色素通常缺乏。
菌落在 CYA 上 25℃培養7 天, 直徑 28-32mm,中部面稍厚或中心有臍狀突起,而其他部分有少量放射狀皺紋$質地絮狀或兼絨狀F 分生抱子結構較少或局部面上較多, 分生抱子面藍綠色, 近於談橄欖灰色、 豆綠色、 艾綠色或淡灰橄欖色;菌絲體白色;有較多的 談黃色的滲出液或缺乏;反面呈現不同程度的黃褐色;可榕性色素缺乏。
菌落在 WA 上 25℃培養7 天, 直徑 32-42mm,通常中部較厚, 中心有臍狀突起,邊緣或近邊緣較薄,放射狀皺紋較少;質地絮狀或 邊緣兼絨狀F分生抱子結構較多或大量產生, 分生孢子面和在 CYA 上類似E滲出液少量,淡黃色或缺乏;反面褐色或紅褐色;可搭性色素缺乏。
菌落在 G25N 上 25℃培養 7 天, 直徑 10-16mm,近於平坦或有少量放射狀皺紋; 質地絨狀兼絮狀;分生抱子結構較少或較多,分生抱子面藍綠色,近於豆綠色z無滲出 液;反面談黃色或帶綠的談黃色;可溶性色素缺乏。
在CYA上5℃培養7天:形成微小菌囂。
在CYA上37℃培養7天=通常不生長,也有形成微小菌落者。
分生孢子梗發生於氣生菌絲或基質,前者的孢梗莖70-150µm長,後者200-450(-600)×2. 5-3. 5 (-4. 0) µm,壁平滑,近於平滑或粗糙,兩者可能出現在同一分離物中;帚狀枝三輪生,也有雙輪生和不規則者,通常呈現一定程度的叉開IId枝通常1-2個,9. ←20 (一28)× 2.5-3.2 (-3.5) µm, 其壁平滑或粗糙;梗基每輪 2-4(-5)個,7.0-14× 2. 5-3. Oµm,不規則的梗基狀分枝可達 32µm 長;瓶梗每輪 5-8個, 7.0-8.5× 2.。一2.Sµm,瓶狀,梗頸短;分生孢子呈現球形或近球形, 2.5-3. 3µm,壁平滑或稍粗糙;分生孢子鏈較疏鬆而不規則散亂。
新模式: IMI 40224 (Pitt &. Samson, 1993)。
本種的質地主要呈現絮狀,分生抱子梗發生於氣生菌絲和基質,孢梗莖的壁平滑或粗糙,帚狀枝通常有些叉開,分生抱子呈現球形或球形且小等特徵。
分布:較罕見種。 我國有湖北神農架(9418 );四川德陽縣(C9026 )、 都江堪 (C9515);貴州貴陽市(C9560)、 梵淨山(C9807-2)、 江口縣(C9958)。
基物:土壤、 霉紙盒、 霉鍋蓋和霉豬肉。
代謝產物:灰黃黴素( griseofulvin )和曲酸( kojic a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