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羊拐
- 外文名:gachuha
- 新疆:阿斯克
- 東北:嘎拉哈
- 作用:小女孩的玩具
- 河北:骨頭子兒
基本概況,遊戲介紹,背景故事,
基本概況
羊拐(新疆叫做阿斯克。東北地區叫做“嘎拉哈”,源自滿語:gachuha。)是舊時代北方(尤其東北)小女孩的玩具,是羊的膝蓋骨,只是後腿有,共有四個面,以四個為一副,能提高人們的敏捷力。以小羊拐為上品。此外,人們還常常將羊拐塗成紅色。由於當時北京並沒有過多的牛羊肉,羊拐在女孩子們的心中便成為一筆珍貴的財富。 這種骨頭不僅在羊身上有,豬牛身上及野狍子身上也有。
也稱羊拐(羊的大小適中),北方小姑娘多喜歡此遊戲。在河北稱骨頭子兒。
遊戲介紹
羊嘎拉哈四個為一副。手巧的一次能同時玩三四副。玩嘎拉哈,都是要一副嘎拉哈配一個口袋的。嘎拉哈是六面體(所有動物的都一樣),因兩個尖角重心不穩,棄之不用。正面像人的肚臍眼兒叫“坑兒”,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背兒”(肚兒),側面像人的耳朵叫“輪兒”,還有一側什麼都不像就叫“真兒”。 歘嘎拉哈計數是以阿拉伯數字為單位的:一對“坑”是十、三個“坑”是十五、四個“坑”是二十、四樣是五,以此類推。抓滿一百,分別翻真、輪、坑、肚;抓起四樣、空中拋接在手背上,翻轉過來,一個不掉就算贏。“歘”是這個遊戲過程和輸贏的結果。歘的過程是這樣的:用一隻手(另一隻不用)將四個嘎拉哈散亂地拋在炕上(桌上),然後將口袋向上扔起,在口袋落下的時間內將四個嘎拉哈都先搬(以下的過程叫搬)成真兒,用手抓起,再接住落下的口袋(用同一隻手)。如口袋和嘎拉哈都沒有落在炕上,則接著搬下個背兒,依次接下的次序是坑兒,輪兒。最後,把口袋拋起,手把都成輪兒的嘎拉哈抓起。如果口袋落下時在手裡(沒有落在炕上)則第一個回合完成。倘若在搬的過程中口袋沒能接住,則叫“壞了”,交由下一個人玩(抓)。其輸贏的判斷是:在搬四個嘎拉哈的過程中,誰拋口袋的次數最少,誰就是贏家。這只是歘嘎拉哈的一般過程,當然裡面還有許多技巧。比如說:在搬真兒時,因為下個是背兒,所以將真兒一字排好,到搬背兒時用手心一壓就行了,節省時間和次數。歘嘎拉哈的輸贏關鍵,一是口袋要拋得高(留空時間長),二是抓的過程要快,儘量用少的次數完成全過程;這個遊戲要手、腦、眼並用。
背景故事
在東北地區農村,每當過年殺豬時,大人就把後腿關節部位的那塊骨頭保留下來,再用舊布縫出一個小口袋,裡面裝上糧食,使布袋有重10遊戲時,先把小口袋拋到空中,然後迅速把炕上的“吸拉哈,改變方向,然後手腳俐落地接下掉下來的口袋。由這樣循環往復,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一都改過四個方向為止。
相傳“嘎拉哈”和金代的梁王金兀朮有關。金兀朮少年時,父母讓他進山打獵。克服重重難關後,他終於取下四種最兇猛的野獸的腿膜骨.從此,金兀朮的勇敢和強悍便成為當地的佳話。女真人為了讓後代像金兀朮那樣勇敢,便讓孩子們抓玩野獸殯骨“嘎拉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