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馬標槍兵
- 時間:約公元前300年
- 地點:古羅馬
- 類似:中國古代的弓箭手
歷史由來,三種類型,結構構成,
歷史由來
在大約公元前300年的時候,古羅馬逐漸形成了由支隊組成的軍團作戰體制。在人類軍事史上,單兵作戰的士兵第一次從密集隊形的束縛中被解放出來了,而且在他的側面和背後還能得到必要的支援。這一切都是伴隨著重標槍和羅馬短劍這兩種標誌性單兵兵器的採用和完善而實現的,也正是由於這兩種兵器的採用和完善,古羅馬軍團才有可能形成。
重標槍是標槍的一種,跟羅馬短劍一樣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據考證,標槍從舊石器時代起就已問世。古羅馬軍隊曾經試用過多種不同類型的標槍,到公元前二世紀才基本定型主要使用重標槍。但也還有輕標槍和超輕標槍等分類。所有標槍長約2米,用單手投出,它一半是金屬桿,一半用木頭製成。為了將標槍的兩部分連線起來,除輕標槍外,通常是打上兩三個鉚釘,從古羅馬的馬略將軍時起,銷釘中有一個是木製的,因此標槍在插入盾或人體時很容易斷裂,使敵人無法再用。後來,到凱撒大帝時期,在軟金屬桿上加了一個堅硬的鐵槍尖,這樣標槍穿透力更大。同時標槍的前一半也換為了鉛制的(近衛軍是青銅製作的),命中目標後鉛制部分彎曲,更加難以拔出。標槍也成了古羅馬軍團士兵通常攜帶的重要兵器。
古羅馬軍團為基本作戰單位,每個軍團約有6000人,分為10個大隊每個大隊又分為3個支隊,每個支隊分為2個百人隊。支隊中前兩排裝備可投擲的標槍,第三排裝備長槍。馬略改革後羅馬軍團的三陣列被取消,所有士兵的裝備統一化,都攜帶標槍。
羅馬軍團以步兵為主,騎兵不是主力,只能算輔助兵種,發生戰鬥時先以幾乎毫無防護裝的輔助兵進行遠戰,然後在雙方接近到20米的距離時軍團步兵投擲標槍,最後基本依靠短劍和盾牌來取得肉搏戰的勝利。
三種類型
輕標槍:鐵桿在鍛造時,底部成中空環套狀,裝在木桿上。
重標槍:射程在27米左右,18米範圍內有殺傷力,具體構成見解構圖。
超輕標槍:與匈人軍隊作戰時,羅馬軍團和愷撒時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步兵裝備有很大變化,羅馬步兵從前慣用的重型標槍逐漸被一種超輕型標槍替代,這種標槍實質上是重標槍的改進型,鐵桿更纖細和柔軟,僅重2公斤,雖然穿透力稍差,但由於在連線部後加裝了一個球形把手,使標槍在投擲出去的飛行更平衡,射程可達50米。
結構構成
槍頭:約5厘米長,四方錐形,以較堅硬的鐵鍛造,錐面之間猶如刀刃,相當鋒利。
鐵桿:約70厘米長,直徑約0.75厘米,底部鍛造成狹長鐵片以插入木桿。
連線部:約15厘米長,與木桿屬於整體,在近身格鬥時還可以保護士兵的手,木桿頂部雕成四方錐形,開縫用於夾緊鐵桿,再用兩三顆鐵鉚固定,連線部頂端還加裝金屬環箍,以保護木桿與鐵桿連線處。
木桿:約120厘米長,以整塊芩木或橡木製成,圓柱形,直徑約3厘米。
桿套:在木桿底部裝上圓錐形鐵套,可防止標槍豎在地上時木桿遭受磨損和腐蝕。
投擲武器:羅馬軍團的標槍,最大的用途當然是用來投擲,不過它的殺傷力並不太強,即使是重標槍也不像人們認為的可以一次貫穿三四個敵人。從現存的數據來看,標槍的功用在於擾亂敵軍的隊型、讓敵軍的盾牌無法使用、運氣好的話還能將敵軍密集隊型中層疊的盾牌釘在一起。重標槍造成敵人傷亡是附帶的效果,殺死敵人其實還有其他更有效的手段,軍團士兵擲出重型標槍後,即拔出短劍搭配方盾衝鋒,以近身戰打擊敵人。
無論是否擊中目標,軟質鐵桿會因遭到衝擊而彎曲,可以防止敵人反擲回來,戰役結束後又可以回收再加工。由於鐵槍頭的設計有倒刺的特點,一旦標槍刺穿敵人的盾牌或盔甲就很難再拔出來,而即使切斷木桿,幾十厘米長的鐵桿也成了中標人的累贅,使他無法行動,因而他就必須放棄他的防護設備。
近戰長槍:到公元前一世紀,全部軍團都裝備加固的標槍,既可投擲,又可作長槍與敵人進行近身格鬥,假如把重標槍握在手裡則完全可以當作一支威力強大的近刺長矛來使用。隨著騎兵的重要性在戰場上的逐漸體現,羅馬兵團的標槍也逐漸衍變,在三世紀中葉,雖然標槍的各種衍生物直到拜占庭時期仍被廣泛使用,但最標誌性的重標槍已經沒落了,步兵更多地使用類似馬其頓方陣的重型長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