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馬帝國基督教
- 外文名:Christianity in Roman Empire
自羅馬帝國皇帝亞歷山大大帝歸信至中世紀前的基督教。大約從公元312年至590年格列高利當選為羅馬教宗。這一時期是羅馬帝國基督教化以及羅馬帝國干預教會事務的時期。 背景介紹312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改宗後,基督教逐漸從...
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於391年宣布它為國教。從此,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全境廣泛傳播,整個地中海沿岸地區都很快基督教化了。羅馬帝國分為說希臘語的東部地區和說拉丁語的西部地區。在說希臘語的東部地區的基督教教會的神學家被稱為希臘教父,在說拉丁語的西部地區的基督教教會的神學家被稱為拉丁教父。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決定...
總括來說,在二百五十年左右,全羅馬帝國的基督徒已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至十五。依照這個形勢,沒有君士坦丁大帝在三百一十五年接受基督教,羅馬帝國基督化也是指日可待的事。以上所談是基督教的擴展,我們要看看這樣神速的擴展,其原因何在?我們有什麼功課可以學?成功秘訣 十八世紀極負盛名的史學家吉朋(Edward ...
羅馬天主教會 羅馬天主教會(英語:Roman Catholic Church),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家教會,是基督教里最大的教會,政治上屬天主教。是天主教的主體,但並不是同一概念。公元11世紀與東羅馬正教會互相分裂。首位主教是聖伯多祿,領袖是方濟各。
這時,基督敬在羅馬帝國境內尚處於非法地位,但仍可以購置教產,進行傳教活動。儘管在某些地區偶爾也發生迫害基督教信徒的事,迫害尚未構成帝國的既定政策。帝國後來出現的幾次全國性迫害都發生在第3世紀。基督教向帝國各地區的滲透,也使得有錢人和知識分子信徒增多,有些教會開始擁有較多的財富,教會上層的階級成分...
《基督教與羅馬帝國的衰亡》是一部研究基督教和古羅馬興衰關聯的作品。本文作者阿諾德·莫米利亞諾,二世紀重量級古代史學家,文章言簡意賅地總結了二十世紀史學家對這個論題的研究概況及其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命題。重申了基督教的勝利和羅馬帝國的衰亡之間有著直接聯繫的觀點。導言 自從文藝復興大史家Flavio Biondo...
羅馬教廷在一些國家派有外交代表,分為大使和公使,另在一些國家派有教皇私人代表,在一些國際組織中派有代表或常駐觀察員。羅馬教廷出版官報《宗座官報》。興衰發展 公元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取締所有異教,基督教成為了帝國的國教。基督教成為國教後,羅馬教會就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部門或機構,受皇帝的...
這是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其後新教從羅馬教會分裂出了聖公宗、歸正宗以及信義宗這三大支派。改革原因 人文主義的衝擊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滅亡拜占庭帝國,逃亡到西歐的學者們帶來了大量的古典。文藝復興也隨這些東羅馬學者的逃亡而來。又隨著文藝復興的發展,人文主義成為當時歐洲的新思想,人們開始懷疑中世紀以神為本位...
在這些正式職銜外,還陸續自行加稱“宗徒伯多祿(彼得)的繼位人”(始於利奧一世)、“基督在世代表"(始於英諾森三世)和“在倫理和信仰上永無謬誤”(始於庇護九世)。在本人簽名中啟用“教宗”職銜,則遲至20世紀初庇護十一世登位後,其時用拉丁文自署Pius Papa XI。在基督教作為羅馬帝國國教時,羅馬、...
這一時期,“拉丁神學之父”德爾圖良為基督教辯護,並出現基督教教理學校及其代表人物,如克雷芒和奧利金等。在迅速傳遍地中海地區時,對各種異端,主要有伊便尼派、幻影論派(似乎派)、諾斯替主義、馬西昂主義、孟他努主義等,藉助於使徒著作以及捍衛使徒著作的正統主教,對之進行了批判,同時直面羅馬帝國的殘酷迫害...
東正教源自希臘文明的救世主信仰,因羅馬帝國東部一脈相承的拜占庭帝國、俄羅斯帝國的國家宗教聞名。公元1世紀,希臘裔基督徒的耶路撒冷、安條克、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羅馬之五城聯邦原型誕生。4世紀,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的國家教會首都。11世紀,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東羅馬正教會。15世紀,東羅馬帝國因君士坦丁堡戰役...
指的是發生在1212年,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的一系列歷史事件或虛構傳說,通常有以下幾個元素構成:一個法國(一說德意志)少年見到異象;欲使聖地(指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和平地皈依基督教;兒童於是進發,至義大利;被作為奴隸拐賣;後來變賣兒童的船主被處以死刑,而許多兒童直到17年後才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解救,...
西普里安開始為這個目的以及其他爭議,熱烈地與人通信,慢慢博得了整個羅馬帝國基督教的主要教師角色。因為西普里安備受愛戴與敬重,以致羅馬的主教們受到威脅,有時候會批評他,甚至跟他割袍斷義。西普里安與羅馬主教司提反(天主教稱其為司提反一世Pope Stephen I,於254到257年擔任教宗)之間爆發過公開的口角,許多...
這套神職人員等級和教務管理體制,公元2-3世紀萌芽,公元4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參照帝國官階體制而逐步完備,在歐洲中世紀定型。該體系“神職教階”的主體由主教、神父(教內正式品級為“司鐸”,神父是尊稱)、助祭(執事)三個品級組成,被認為是“神所立的品級”,授職須由主教施行“神品聖事”祝聖,不...
東西教會大分裂,又稱色路拉里烏分裂,是指基督教東派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在1054年的正式分裂。羅馬帝國在公元4世紀末分裂之後,東西兩部分在社會、政治、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促成了基督教說拉丁語的西部派別和說希臘語的東部派別之間的分化。西部的羅馬教會自認為是耶穌門徒彼得的繼承者,堅持認為其在各宗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