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芳村

羅芳村

羅芳村,位於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黃貝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5千米。東起曦龍山莊,西至污水處理廠,南瀕深圳河,北達羅芳山。相鄰自然村有黃貝嶺村、新湖村、蓮塘街道長嶺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黃貝街道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地方方言,人口民族,傳統民居,經濟,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歷史文化,地方特產,地方事件,

建制沿革

始建於元朝。
因方姓、羅姓聚居而形成村落。村名取自此二姓,初名羅方。此後,侯、陳、姚、張4姓相繼遷居羅方。後來村名多次出現同音異字情況,清嘉慶《新安縣誌》稱為羅坊村;20世紀20年代的《廣州日報》稱之為螺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正式的文字材料多用羅芳村之名,並沿用至今。
元朝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深圳鎮;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1961年,屬南頭區附城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附城公社;1983年,屬羅湖區黃貝街道羅芳行政村;1992年,屬羅湖區黃貝街道羅芳社區。
羅芳村
羅芳村牌坊

地理環境

該村坐落於深圳南部山間谷地,四周山嶺有貓窩山、羅屋山、鯉魚嶺山,最高海拔約90米。深圳河從村南流過。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為陳姓、侯姓、姚姓、張姓。
方姓因子嗣不盛,至清代村中已無方姓。
羅姓遷居香港及他處,羅芳村內只有2座祖居,並無戶籍。
陳姓為羅芳村第一大姓,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從廣東博羅遷至廣東歸善縣;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從歸善縣遷至此地。
侯姓,南宋時期從河南遷移到廣東番禺;元朝從番禺遷移至此地。
姚姓,北宋熙寧年間從福建莆田遷移至廣東番禺簸箕堡(今廣州市越秀區楊箕村);再遷博羅宿鸞崗哈塘面,後遷增城三江山嚇;北宋末年從增城遷居惠陽鴨子湖;之後輾轉於清乾隆年間從惠陽洋塘河背遷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280人,其中男性130人,女性150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84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78人;海外留學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6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60人,主要分布在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

傳統民居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30座,磚木石結構,牆體多為三合土夯築而成,少數為清水磚牆,硬山頂,平屋脊,兩面坡。現房屋保存基本完好,有人居住。有陳氏炮樓,三合土夯築而成。
現存殿相陳公祠和姚氏宗祠。殿相陳公祠始建於清雍正年間,於1914年維修,2015年重修。三開間兩進,大門上方懸掛匾額“殿相陳公祠”(為複製品,原件收藏於祠內),兩側有楹聯“穎川呈獻瑞;殿相永傳芳”,原匾額和楹聯均書於清雍正年間。姚氏宗祠始建於清朝,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現已廢棄。
陳姓家族每年正月初二到祠堂祭祖,重陽節組織到香港大霧山祖墳祭祖。每年春節前後與香港宗親舉行聯誼會。
每到歲末,該村外出的村民紛紛返鄉探親,與家鄉父老歡聚一堂,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敘敘舊情,兒百人同吃象徵團圓的大盆菜。2015年共開52席,400多人參加,規模龐大。
羅芳村
陳氏宗祠

經濟

傳統經營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輔。改革開放後,村里建起工廠,村民當工人,開商店,辦企業。現以商業、房地產業和廠房租賃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村集體經濟分紅、商業經營、工資性收人等。

交通運輸

延芳路經過村前。

社會事業

1960年通電,1978年通電話,199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7年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中有2所國小、1所幼稚園。2015年,安芳國小有6個年級,18個班,在校學生678人,教職工42人:羅芳國小,6個年級,26個班,在校學生1200多人,教職工70多人;安芳幼稚園,在園幼兒132人,教職工24人。有村民活動中心、羅芳社區黨群活動中心、羅芳社區圖書室(藏書約3000冊)。

歷史文化

村中存有族譜《羅芳村陳殿相公祖祠重修紀念冊》,殿相公祠堂理事會於2015年纂修。

地方特產

特色傳統食品有清明仔、茶果、煎堆等傳統客家小吃

地方事件

由於該村處在深港邊境線上,與香港新界僅以深圳河相隔,並有部分耕地位於香港一側,村民持有過境耕作證。20世紀50一70年代,因為兩地收入差距太大,約有一半村民到河對岸生產生活,在香港一側形成了另一個羅芳村。橫跨在深圳河上約10米長的小橋將兩個羅芳村連線起來,有“過境耕作證”的村民可以自由來往兩地。
2015年末,羅芳村已被列入舊改計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