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發先

羅發先成長的午代,由於外圍資本主義侵略勢力與中國封建勢力狼狽為奸,共同壓迫剝削各族人民,使貴州日益淪入半封建半隨地深淵中,因而激起各族人民的不斷反抗。

基本介紹

  • 本名:羅發先
  • 字號:字蹬梅外號羅大公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布依族
  • 出生地:貴州省貴定縣木馬羊龍
  • 出生時間:1848
  • 去世時間:1905
簡介,高舉“反清滅洋”義旗的布依族領袖羅發先,

簡介

達給羅發先以很大的影響。特別是羅發先親白目擊法國傳教士探入到雲霧山區,與當地食吏、地主、豪紳勾結,霸占布依族人民的舊地、山林和礦藏資源,調戲甚至好話布依族婦女。這使他怒不可遏,決心進行反抗鬥爭。於是,他便於光緒三十一年(19D5)春節期間,利用走親拜友的機會,與密友羅光遠(貴定雲霧堯人,布依族)等密謀武裝起義,並立即著手發動民眾,籌措糧鈉和武器。同年九月初一,羅發頭等集合隊伍於木馬山頭,殺牛祭旗。提出“覆消滅洋”口號,宣布武裝起義。起義後,羅發先親自率領隊伍攻打手伐汛消軍和平伐天主教教堂,搗毀江北犀頭岩聖母堂,抄了傳教土的家,進攻都六團地主武裝,直搗貨定縣縣城,聲勢治大。 九月二八日,貴州省清軍當局聞訊大為震驚,連忙派統軍岑敏清、也慶和分率清軍,配合樣軍,連夜趕到翁樹河,乘義軍不備之際,於凌晨問義軍仆炮,四面公園。羅發先率軍迎戰,英勇頑強,不幸中彈犧牲。余軍在其子羅朝安、羅朝印的率領下,突圍後加入都勻內外套地區的農民起義軍吳人傑(又名吳朗俊)所部,繼續進行鬥爭。羅發先犧帖後,葬於貴定縣城南六十公里的呂明區招龍寨。宣統二年(1910印),當地民眾為共豎立了一塊高1.5米、寬0.3米的墓碑。碑上陰刻序文,敘述羅發先的身世及技起義過程,這充分表明了當地布依族人民劉羅發失的懷念和敬仰。

高舉“反清滅洋”義旗的布依族領袖羅發先

貴定縣猴場堡鄉紅光村銀井大土,長眠著一位清末高舉“反清滅洋”義旗的布依族領袖羅發先。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後,我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國家的傳教士在我國到處傳教,對於廣大民眾進行精神奴役並刺探各種情報。我縣的平伐鎮是都勻、惠水、平塘、龍里等縣交界處,受害深重。清道光末年(公元1850年)法國傳教士在平伐興建教堂,發展教徒,鎮壓反對信教的民眾。加上連年兵荒馬亂,人民生活十分艱苦。羅發先領導的反帝反封建鬥爭,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了。清光緒32年(公元1906年)10月18日,羅發先 組織義軍,集中在猴場堡鄉木馬村殺牛祭關公岳飛,宣布清朝庭和洋教士的罪惡,號召大家效法岳飛、林則徐洪秀全以及貴定苗民起義領袖潘明傑等英雄,推翻清朝,趕走洋人,提出“反清滅洋”的口號。
次日凌晨,義軍在向平伐天主教堂進攻途中接到情報,清邊防軍已先趕到平伐保護天主教堂。羅發先果斷地改變行動計畫,放棄攻打平伐天主教堂,避開清軍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揮師直取江比犀頭岩聖母堂,傳教士和教徒早已聞風逃遁,於是便搗毀了犀頭岩聖母堂並抄沒幾處傳教士和教徒的家。同時召集當地民眾,向他們宣傳信教的壞處,勸男人莫信教,婦女別做貞姑,孩子不要去念經,號召大家團結起來,驅逐洋人,推翻滿清。
為了鞏固戰果,充實裝備,羅發先派人前往貴陽購買武器。同時聯絡凱里、麻江、龍里、惠水等義軍,並襲取了龍山,傳教士逃遁,後回師將平伐教堂圍困。因清軍頑抗,而各地義軍又未及時趕到,一時很難攻下,只好放棄平伐,夜取尖山營,大破都六團。羅發先為等友軍共取縣城大計,率義軍暫回木馬,養兵等待友軍。羅發先之義舉,使貴州巡撫肖祿束手無策,急令瓮城橋守軍巡防營何紹孔率兵鎮壓,但無濟於事。貴定知縣胡云濤便出面招撫,受到羅發先的拒絕。貴州巡撫派統軍岑毓清、包慶和帶領省防軍,在洋人配合下,於11月17日趕到瓮樹河,將義軍包圍,並用洋炮轟擊義軍駐地。羅發先率眾抵抗,終因武器簡陋,殺傷力弱,羅發先又在戰鬥中被炮彈炸死,血染疆場,使義軍失去主帥,清軍很快攻入木馬、蘭龍等村寨,起義被鎮壓了。
羅發先領導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他們“反清滅洋”的義舉,沉重打擊了清朝庭及帝國主義勢力在黔南的統治。羅發先不愧為一位布依族農民領袖,他的業績,將永載貴定史冊。(趙啟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