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東晉時,葛洪舉家南遷,在羅浮築庵修道煉丹。東晉
鹹和二年(327年),在廣州刺史鄧岳的幫助下,葛洪在麻姑峰下修築了南庵,名曰都虛(又稱玄虛)。以後又陸續在
羅浮山東、西、北面修建了東庵、西庵和北庵。葛洪在羅浮山採藥治病,築灶煉丹,修道授徒,著書立說,成為中國道教史上魏晉丹鼎道派最傑出的代表。
東晉
義熙初年(405年)擴建都虛庵,增建“葛仙祠”,祭祀葛洪。
《新唐書》載,唐玄宗
天寶元年(742年),“天下大旱,終南山竹結實。嶺南亦然,竹並枯死。是歲大飢,(民)取竹實食之。”唐玄宗派道士申太芝至羅浮,在都虛庵前設百尺石壇,祭山求雨,並下詔循州(今惠州)官員一同祭祀,繼而改葛仙祠為都虛觀,設定守祠十家,看守打掃道觀,同時安排兩名道士,專司祭祀之事。羅浮山中葛洪的東、西、北庵,也陸續分別被改修擴建為白鶴觀、黃龍觀和酥醪觀。羅浮道觀成為葛洪所創立的嶺南道教南宗靈寶金丹派的發祥地及活動中心。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宋哲宗趙煦下詔賜“沖虛觀”額匾,把都虛觀改名為沖虛觀。觀門額匾“沖虛古觀”,乃清代督粵使者瑞麟所書。在宋哲宗時期,羅浮山除都虛觀外,已陸續建成孤青觀、九天觀、白鶴觀、酥醪觀。按道教傳統,一山同有五間以上道觀者,其為首之觀,應冠以“沖”字,道教稱之為“五觀一衝”。宋哲宗依道教習俗,為羅浮首觀賜匾為沖虛觀。
據(宋)霍《沖虛古觀記》稱,宋徽宗
政和元年(1111年),沖虛古觀因“觀創已久,因循不葺。三清殿與仙聖祠象,風摧雨漏,罅撓拂支者過半。”住持梁智芳募捐重修,得到各方支持。被宋徽宗封為“金壇郎”的鄒葆光“亦出錢五萬,贊其成事”。對沖虛觀這次重修,霍在《沖虛古觀記》一文中作了詳盡記述:“富者出財,壯者出力,智者獻畫,匠者效工。去其腐敗而易之以新堅;增其基之卑薄而築之以高峻。草陋就華。靖功既告,可支百年。”重修工作於政和五年(1115年)全面完工。沖虛觀重塑“羅浮二山,諸觀為甲”的首觀形象。
據明人
尹守衡《募修羅浮名勝疏》記,到了
明代,自
嘉靖到
崇禎年間(1522年-1644年),群盜流竄羅浮,劫掠寺觀,沖虛損壞更甚。又經風雨摧殘,日漸頹廢。以致“葛仙翁丹灶藥爐,狐邱虎穴;文皇帝金書玉簡,荊束銅駝;沖虛觀一洞道房,十崩九破”。官至禮部尚書的博羅名人韓日纘更驚嘆:“歷覽佳境,非一木未有厄運如茲。”他牽頭匯集粵中名人,如東莞名將袁崇煥、中山名儒何吾駁、博羅名儒張萱、南海名士陳子壯,以及尹守衡、崔奇觀、李孫宸等人,每人各寫一篇《募修羅浮諸名勝疏》,利用他們在粵中聲望,四處募捐巨款,重修沖虛觀。
清代,沖虛觀也屢有廢興,清朝同治年間再次重建。
民國初年沖虛古觀作了較大的維修。在觀西擴建了幾十間磚瓦客房,以備香客之需。
民國三十四年(1945),東江縱隊司令部設在沖虛古觀內。
1985年3月25日,沖虛古觀由駐軍醫院正式移交回當地政府接管。由全真龍門派道人黃誠通、余信昌、賴保榮管理,並處理觀中維修事務。縣政府撥出維修專款,港澳同胞特別是香港圓玄學院等道門中人扶持,沖虛古觀重修全面竣工。
1986年1月4日,沖虛古觀舉行了開光儀式。同年8月,沖虛古觀制定了《沖虛觀管理試行辦法》,提出了“道人負責,民主管理,財務公開,民眾監督”,對宮觀的各項工作訂出了非常具體的規章制度,明確了每個人所負的責任。在中國道協《道教宮觀管理試行辦法》公布後,據此選出了宮觀住持和八大執事,健全了宮觀管理體制。
建築格局
沖虛古觀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築,坐北向南,主體建築為四合院式庭院,含山門、正殿兩廊和偏殿等,建築面積有4400多平方米。有殿宇五重,進門是王靈官殿。正門屏風后,過中天井,便是主體建築三清寶殿通面闊22.36米,通進深18.95米,占地面積423.72平方米。建築為磚木布局,屋面為博古脊、硬山頂、琉璃瓦、穿斗抬梁夾雜式梁架,正脊有大型彩色陶塑。三清寶殿左側有“葛仙祠”,右側有“黃大仙祠”,葛仙祠東南有“純陽寶殿”。此外還有寮房等附屬建築百餘間。古觀內供奉著許多神仙包括葛洪、呂洞賓等。
文物遺存
沖虛古觀三清寶殿前有百年
丹桂,黃大仙祠右側有明代古卉
九里香。沖虛古觀外,有稚川丹灶、洗藥池、東坡亭、會仙橋等古蹟。觀門額匾“沖虛古觀”,乃清代督粵使者瑞麟所書。
沖虛古觀大門楹聯上刻著“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的文字,其中“典午”意指司馬,表明建觀的年代,“三清”意指玉清、上清和太清三位尊神,朱明即朱明耀真天,朱明洞天在道教
十大洞天中排行第七,所以稱為第七大洞天,而這也表示仙階的地位。
稚川丹灶始建於晉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建築整體用花崗岩石條、石柱、青磚壘砌而成,分為爐座、爐身、爐頂三部分。洗藥池為紀念東晉道家葛洪而建。池有三級台地,台地中央為八角形洗池,四周池壁由青磚砌築,條石壓頂。池畔西面矗一巨石,正中刻有“洗藥池”三字,為楷書,左側刻有一首詩;右上角刻有“祁子隱居”四字。
歷史文化
自
秦漢以來,羅浮山便是
道教、
佛教煉丹製藥的勝地,藥材集散地。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在羅浮山沖虛古觀採藥煉丹、修道成仙,開創了中國嶺南道教教派。
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今江蘇句容縣),西晉武帝太康五年生於江南士族家庭,自幼喜歡神仙修養之法。司馬睿為丞相時,用為掾,後任咨議參軍等職,因軍功,賜爵關內侯。東晉
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做皇帝,建立了東晉王朝、經司徒王導推薦出任教騎常侍領國史,後他以年老為名,辭去不就。於東晉鹹和二年(327年)攜子侄到羅浮山建庵修道煉丹,在朱明潤前建起一座南庵,初名鄱虛觀。唐改建為“葛仙祠堂”。宋元枯二年(1087年)哲宗賜“沖虛觀”額,已有一千六百五十多年的歷史,為嶺南道教全真派的十方叢林。
歷代王朝遣使祭醮降香,府郡監司祈禱降雨接福,其祭壇都設在沖虛古觀。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天下大旱,唐玄宗派道士申太芝到羅浮沖虛設壇求雨;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惠州太守王寧受命祭山;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七月,惠州路總管完顏遣武奉皇命到沖虛觀,請道士黃閒真開壇設國醮;元至大元年(1308年)十一月,惠州路同知完顏可山祭羅浮山求雨。沖虛道人黃菊岩祀畢,“陰雲流布,么鳳幽鳴,油然雨意,見者鼓舞。”這些活動,都使沖虛古觀成為歷代祭祀的聖殿。
沖虛古觀歷來是都是道人神仙雲集的地方,最有名的當屬古觀的建造者葛洪,葛洪在羅浮山修煉三十二年,八十一歲時服用自煉九轉金丹後仙逝,這裡設有葛仙祠,後世許多名道士如白玉蟾、鄧守安、鄒師、杜陽桂、曾一貫、餘一謙、曾雪凡等都曾在道觀任住持。
文物價值
沖虛古觀為全國二十二座重點觀宮之一,不僅道教歷史悠久,還與歷史上革命事件有關,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江縱隊司令部設在沖虛古觀內,沖虛古觀對研究廣東地方革命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有較高的革命文物價值。
保護措施
1979年,沖虛古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沖虛古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二十二座重點觀宮之一。
2019年10月,沖虛古觀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旅遊信息
地址
交通
自駕前往沖虛古觀:從
惠州火車站出發,路程大約53千米,約需48分鐘。從
梅州西站出發,路程大約104千米,時間約需1小時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