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泉井會議

羅泉井會議, 1911年8月4日,四川同盟會會員龍鳴劍聯合哥老會首領秦載賡在資州(今資中縣)羅泉井召集全川哥老會首領舉行秘密會議,商討議定了組織同志軍、發動武裝起義的方略決策。這次會議與同年11月27日的鄂軍起義誅殺端方,同為辛亥革命中發生在資州的兩次具有深遠意義和廣泛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泉井會議
  • 發生時間:1911年8月4日
  • 發生地點:資州羅泉井
  • 主要人物:龍鳴劍
會議概況,歷史意義,

會議概況

1911年5月,清政府不顧川、粵、湘、鄂四省人民的反對,悍然宣布將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以出賣給美、英、法、德四國銀行團。四省人民為抗議清政府的賣國行徑,掀起了保路風潮。在這次保路運動中,四川人民走在最前面,其規模之大,波瀾之壯闊、迅猛,大大震驚了清王朝。當時在四川各地,紛紛組織同志會,發動和平請願和罷市、罷課等鬥爭,但由於領導運動的立憲黨人主張“文明爭路”,採取抱著光緒的牌位,“哭訴”、“乞求”的辦法,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對他們這種軟弱的乞求,清政府根本無動於衷,繼續採取高壓政策,以致保路運動無法進展。
以此同時,中國人民為改變國家的軟弱和貧窮落後,力求推翻清政府,爭取民主共和的鬥爭從未停息過,且不說全國聞名的黃花崗等役,單四川一地,從1905年到1911年間就先後發生過彭縣、江油、瀘州、江安、成都、宜賓、隆昌、廣安、樂山、黔江等地的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失敗了,但在廣大民眾中留下了廣泛的影響,而且以中國同盟會會員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也並沒有就此停止活動,他們仍在做積極的準備。保路運動事起,同盟會會員覺得這是個大好時機,於是在同志會中對立憲派人採取了“明同暗鬥”的策略,外以保路為名,內行革命之實,聯合哥老會,積極發動和組織廣大民眾,積蓄力量,準備進行推翻清政府的鬥爭。

歷史意義

羅泉井會議是全川武裝起義的序幕。對全川起義在思想上、組織上、物質上的準備起到及時有力的推動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說:“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起義或者要推遲一年半載的。”這雖然是指整個起義過程來說的,但羅泉井會議作為起義的序幕顯然是各重要的關鍵時刻。所以,後來歷史學家評論說:羅泉井會議是四川保路運動由同志會的和平請願發展為同志軍武裝鬥爭的轉折點,是中國同盟會把保路運動由保皇的改良主義轉變為武裝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的第一個具體步驟和重要里程碑。它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功績是不應低估的,更是不可磨滅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