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霍夫施泰特

羅曼·霍夫施泰特

羅曼·霍夫施泰特德語:Roman Hofstetter,1742年4月24日-1815年5月21日),是古典時期作曲家本篤會修道士。他欽佩約瑟夫·海頓至一個差不多要去仿製海頓的地步。霍夫施泰特曾經說過:“海頓筆下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那么的美麗,久久都刻印在我的腦海中,以致我不能阻止我自已現在或未來再次以我所能夠的去仿製他的一些作品。”

1965年,音樂學家艾倫·泰森(Alan Tyson)和羅賓斯·蘭登(H.C. Robbins Landon)發表研究結果顯示,整套六首一直被認為是海頓的弦樂四重奏Op.3,包括 No.5 里的《如歌般的行板》,也就是著名的“海頓的小夜曲”,其實都是霍夫施泰特的作品。後續的發見也更加證實了霍夫施泰特是六首弦樂四重奏里至少兩首的作者。

海頓(霍夫施泰特)F大調弦樂四重奏No.5 Op.3, 第二樂章 - 又名“小夜曲”如歌般的行板。由羅曼·霍夫施泰特所作,常被誤為由約瑟夫·海頓所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曼·霍夫施泰特
  • 外文名:Roman Hofstetter
  • 出生日期:1742年4月24日
  • 逝世日期:1815年5月21日
雖然霍夫施泰特的生平記載不詳,他很可能來自一個音樂世家。他是個雙包胎,他的孿生兄弟是約翰·阿洛伊斯·霍夫施泰特(Johann Urban Alois Hoffstetter),是條頓騎士團的法蘭克省主任,也是一名不太有名的作曲家。霍夫施泰特在1763年6月5日,以佩特·羅馬努斯的名稱在阿莫爾巴赫的本篤會修道院宣誓成為修士,並於1766年9月10日被任命為神父。他繼任成為合唱團總監,也兼任為奧登瓦爾德地區其它小教堂的管風琴師和教區神父,即使他在教堂的主要職位是作為烹飪監工。他為教會所寫的大部分作品於法國軍隊在1803年解散修道院圖書館時遺失了。霍夫施泰特在1803年阿莫爾巴赫教會被世俗化之後,和修道院院長本尼迪克特·奎爾雪姆(Benedikt Kuelsheime)一起退休到美因河上的密爾頓堡(Miltenberg-am-Main),他已是差不多全聾和盲。12年後他在那裡去世。
霍夫施泰特的作品有很容易被人記譩的特質,有著輪廓鮮明且很容易記譩的主題,也因此其音樂的發展很易被人跟隨。除了他的弦樂四重奏(需要小心研究它的風格特徵,以清楚區別為非海頓之作),霍夫施泰特作了至少十首彌撒曲(有幾首現存於維爾茨堡的Archdiocesian Archives),和其它一些其它小型的宗教音樂。包括他和瑞典德國作曲家約瑟夫·馬丁·克勞斯(1756–1792)一起創作,一首已經遺失的作品《憐憫》(Miserere)。三首中提琴協奏曲(其中之一實際上是一首中提琴和大提琴的雙協奏曲)曾經被德國公司布賴特科普夫發售,但最近的研究已經確定它實際上是克勞斯的作品,而非霍夫施泰特之作。這由其中一首收藏於德國國家圖書館的作品簽名中,可以清楚看出。
霍夫施泰特與克勞斯的友誼廣為人知,克勞斯在美因河上的密爾頓堡附近出生。他們的友誼始於1774年,並在克勞斯被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任命為宮廷作曲家後一直持續著,直至克勞斯之死才終結。霍夫施泰特有與克勞斯和他的傳記作者瑞典外交官弗列德瑞克·山姆·西爾弗斯托爾普(Fredrik Samuel Silverstolpe)通信,是弗列德瑞克·山姆·西爾弗斯托爾普讓他接觸到自己的偶像海頓。九封於1800至1802年寫的信,現被保存在烏普薩拉大學圖書館的西爾弗斯托爾普收藏品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