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屋村(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羅屋村,位於石排鎮東南部,距鎮政府5.4千米。坐落於平原地帶,平均海拔較低,地勢平緩,海仔河自村北流經而過。鄰接福隆莊村及劉屋村,始建於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年),由人口遷徙定居此地而形成。因原居住人口為羅姓故名羅屋村,又因村附近有一個湖而別名蛟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
  • 地理位置:石排鎮東南部
明朝,屬東莞縣文順鄉第三都。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京山司。民國時期,屬第二區福溪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福隆鄉、石排大鄉、石排人民公社;1983年,屬石排區福隆鄉;1987年,屬東莞市石排鎮福隆管理區;1999年,屬石排鎮福隆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羅姓,具體遷移信息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447人,其中男性222人,女性225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5歲(女)。外來暫住人口613人。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石排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番薯、玉米、大豆等作物,兼做竹編、竹器和木器等手工製品,產量很低;20世紀90年代,工商業在全村總體生產結構中的占比逐漸提高,傳統農業產值逐年下降。村內以電子產品及塑膠製品行業為主,2015年底,村集體總收入96萬元,集體資產總額1870萬元,村民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傳統節日食品有年糕、油角仔、糖環、硬餅等,觀賞魚養殖為村內的特色農業。
石排大道、石洲大道穿村而過。1985年通電,1989年村民普遍安裝電話,1990年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8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
村內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知縣李岩,率九十三鄉村民(含羅屋村)築東江福隆堤壩,以抗洪患,維護堤內農田九千餘頃(60萬公頃)。
元大德元年(1297年),福隆壆決堤20餘丈(66.67米),缺口多處成潭,淹民塌舍(含羅屋村)。
元至正二年(1342年),福隆壆堤潰35處,農田淹沒,民舍損失嚴重(含羅屋村)。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福隆堤決口,田舍遭淹(含羅屋村),災民流離失所。
1997年1月12日,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林若和夫人彭惠蘭、中共海南省委原副書記姚文緒,在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賀疇、市政協副主席李盧謙陪同下,參觀福隆管理區(含羅屋村)羅屋金魚養殖場和石排鎮舊貨交易市場。
2004年8月7日,福隆文閣修復工程通過東莞市文化局驗收。
該村代表性人物:
羅汝安(1965—),全國勞動模範,廣東省勞動模範,東莞市勞動模範,安業養殖公司董事長,石排商會理事。1983年開始金魚養殖業,初時養殖場面積只有3畝,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掌握一套金魚養殖技術,並創立安業水族養殖場。1996年,羅屋金魚養殖場被市列為“市三高農業示範基地”“東莞市農業龍頭企業”。所養殖產品多銷往東南亞、歐美等國家。羅汝安採取代購代銷的生產經營方式,向周邊規模較小的生產養殖戶購買金魚出口,帶動小養殖戶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