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定江流域

羅定江流域

羅定江流域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流域內有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秦漢以前,古越族已經開始了南江流域的開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定江流域
  • 流域位置:廣東羅定鬱南信宜
  • 流域面積:4493平方公里
  • 性質:歷史
  • 類別:文化
  • 孕育:嶺南文化
歷史沿革,文化特徵,

歷史沿革

羅定江古稱瀧水(“瀧”讀shuāng,音“雙” ,指急流的水。瀧水是因其上游水流湍急而得名),又叫瀧江、南江,是廣東十大河流之一。廣東的江河,大都從北往南流,只有羅定、鬱南、雲安、新興等少數河流是從南向北流的,其中以羅定江為最長。
南朝齊時(479~502),羅定江曾稱為“南江”,置有“南江督護” 。清范端昂將其與西江、北江、東江並列為“廣東四江”:“西江水源最長,北江次之,東江又次之,南江獨短”。清屈大均說:“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雙江總作西”,也是將瀧水稱作南江。但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中,對“南江”一詞的解釋則沒有“瀧水” 之意。
20世紀60年代,珠江水利委員會在省級報刊公布的“廣東河流標準地名”中,以瀧水的主要流域及經濟文化中心均在羅定,將瀧水定名為“羅定江”。此後,該河流在信宜、羅定、地區、省甚至國家的出版物上一直使用羅定江之名。羅定江及其流域全部在宋朝時的瀧水縣境和明、清時的羅定州轄地內。其中,現羅定江信宜段和鬱南段的地方原來屬羅定州西寧縣(今鬱南)管轄。稱瀧水或羅定江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1990年廣東省地名委員會公布,羅定江為南江的標準名稱。

文化特徵

南江全長201公里,發源於茂名信宜雞籠山,沿著山勢逶迤,穿過崇山峻岭,越過羅定紅盆地,自南向北而上,最終在鬱南南江口鎮注入西江。
在南江上游太平河與羅鏡河地區,曾發現多處先秦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如1971年在羅定太平南門垌出土的戰國初墓,共出土青銅器136件,其中多為禮器與兵器,如鼎、祭祀用的整套銅甬鐘,有“王”字圖象的青銅矛,以及人首柱形器等。
追溯歷史,南江古道曾是古代楚人南下海岸的重要通道。在羅定太平河上游南門垌等地出土的戰國墓葬及青銅器,都具有十分鮮明的楚文化特色。同時,南江也是此後中原漢人南遷嶺南,以及中原地區通往南海乃至海南島的一條重要交通要道。
除了中原地區、嶺南地區文化在此交融,早在南北朝時期,南江流域已與陸海絲綢之路相對接。現藏於羅定博物館的南朝四獸金手鐲與蓮瓣紋高足碗便生動講述了這段歷史。“這個手鐲的鑄造手法,與傳統的中式鑄造手法是截然不同的。手鐲上面的忍冬紋、獸紋圖案,完全是古粟特國所常見的風格。而高足碗的造型是受古羅馬拜占庭高足杯藝術風格的影響。”羅定博物館原館長陳大遠介紹,這兩件金器極有可能是來自中亞地區的舶來品;當時當地也有可能已經開始接收來自外國的訂單。由此可見,當時的南江流域尤其是羅定與中亞國家、地區已有了密切往來,陸海絲綢之路也進入了活躍交流時期。
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南江古道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運輸、文化交流及貿易貨源供給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周永衛更將南江古道定義為嶺南隙地貿易的溫床,“南江古道的地緣優勢得天獨厚。以南江古道為中心,向南有徐聞,乃至交趾,向東有番禺,所輻射範圍構成嶺南對外貿易的重要區域。通過這條古道,大量海外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入內地,同時,又把絲綢、陶瓷等中原商品輸送到雷州半島、海南島,乃至東南亞、南亞和中東地區。”
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認為:“南江稱謂古已有之,百越文化保存完整,海路絲綢對接通道,文化遺存豐富多樣。”儘管南江古道在古代水路運輸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已逐漸淡化,但其所孕育的南江文化自成一體,是嶺南本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顆璀璨明珠。
“一對對,一雙雙,雙雙鳳凰耍山岡。只見鳳凰對打對,哥妹何日能成雙?”在羅定市內的山歌台邊,常能聽到市民對唱嘹亮的歌聲。瀧水民歌與連灘山歌是南江文化的重要元素,被譽為廣東民間音樂的“活化石”。在雲浮羅定、鬱南等地,古老的山歌口口相傳,僅初步整理出來的就多達上萬首。這些民歌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有採茶歌、龍舟歌、竹枝詞等多種形式,山歌歌詞有傳授生活經驗的,亦有勸人向善的,更不乏一些浪漫的情歌。
登上樓台跳禾樓,風調雨順慶豐收。每年正月十五至二十期間,鬱南灘鎮河灘上總會燃起熊熊篝火,舞者面帶面具,頭戴蓑帽,足蹬麻鞋,身穿黑衣,手持火把,踏歌起舞。這便是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禾樓舞慶豐收活動。參與的民眾熱情狂歡,活動常常持續到深夜。除了禾樓舞,南江流域還有羅定春牛舞、連灘山歌舞、麒麟白馬舞登。
最能體現南江人民聰明才智的,莫過於散布在南江流域的建築物。筆者在羅定沿江走訪時看到,南江流域現存多個古墟、古埗、古碼頭,僅羅定市內就有水擺墟、古欖墟、羅鏡官渡頭、榃濮墟、豐盛古村、大旁街、羅城大埗頭和六竹墟等,這些商業遺址沿河而建,見證了昔日南江流域商貿活動的繁盛和羅定作為商貿中心的繁華。
在羅定南江之濱,有一座建於明代的文塔,高達13層,曾為瀧州八景之一。建於清代的羅定學宮、青莪書院等古建築,規模宏偉,至今保存十分完整,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塔與學宮,都是古時為了教化當地人民所建。“文塔與羅定學宮的規模之大與建制之完備,在當時的嶺南地區是極少見的。”
南江文化顯示了山地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是古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南江流域較早萌芽的商品經濟,也令南江文化飽含開放、包容、積極進取的精神內涵。時至今日,挖掘南江古道歷史文化對於建設“一帶一路”仍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專家指出,羅定江(南江)是中原連線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通道,而羅定則是南江上最重要的節點。羅定江流域(包括其支流)全部在古羅定直隸州境內,是古代嶺南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造就並留存有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因此,“羅定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地域文化概念,有著自己的文化基因、民族特色和精神紐帶。
筆者了解到,羅定市已為挖掘南江文化、擦亮南江文化品牌做了大量準備工作。2011年11月16日,首屆南江文化節在羅定舉辦,坐落於羅定瀧州北路的南江文化主題園同日正式揭幕開放。南江文化主題園占地6000多平方米,以石雕、浮雕、石刻等形式,集中展示羅定歷史文化。此外,在羅定博物館內,筆者看到多場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南江文化主題展覽都在陸續籌備中,接下來博物館還將重點舉辦一場南江文化主題圖片展,通過攝影圖片形象展示南江文化。
對於南江文化的發掘與未來發展,黃偉宗建議,要更大地發揮羅定作為南江和古道文化中心地和集粹地作用;王元林則提出,羅定江流域是泛珠三角區域歷史與現實的對接點,研究、整合、開發以羅定江水係為代表的羅定江文化,實行羅定江及整個南江流域與泛珠三角經濟文化的跨境合作,對促進信宜、羅定、鬱南三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同時,當地還可通過樹立歷史文化品牌、凸顯嶺南地域特色,借“精準扶貧”之勢,確實地把古道文化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結合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