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婺鳳氏土司
- 類型:彝族部落
羅婺鳳氏土司是一個擁有千餘年歷史文化的煌煌彝族部落,現今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和周圍部分地區即是羅婺部故地。羅婺鳳氏土司始於宋代(公元12世紀),至解放前,存在政權達800年之久。羅婺部落:...
萬德那氏土司府:即羅婺部落首領土司化後的後代。羅婺土司曾配合明軍剿滅白蓮教,因此而獲得封賞。明朝後期,武定府鳳氏土司謀事反對朝廷“改土歸流”。朝廷調遣數十萬大軍鎮壓已圍攻昆明城數日的“叛軍”。被中央軍擊潰的土司軍隊倉惶逃出武定府的鳳家城。他們在金沙江南北幾經轉戰躲避敵軍。有一部分族人隱名埋姓紮根...
羅婺部女土司商勝深明大義,自運米千石,到昆明金馬山,搭青棚數里,殺牲獻歌, 犒勞明軍,授商勝中順大夫、武定軍民府土官知府,賞賜世襲之誥命。公元15世紀,羅婺部傳至第十七代土酋阿英。弘治三年(1490年),明孝宗朱佑樘賜阿英鳳姓,羅婺部彝族鳳姓自此始。朱孝宗又晉升阿英(鳳阿英)為中憲大夫,贈其母...
雲南彝族那氏土司,源出雲南彝族羅婺部族,是彝族六祖德布德施的後裔,由明太祖朱元璋賜姓為那,在明朝時期出任元江軍民府土知府。那氏土司源於彝族,出自明、清時期雲南彝族那氏土司,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沿革 彝族那氏土司於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開始擔任知府之職,其世係為:那直→那榮→那邦→那中→那瑞→那...
蒙古族、滿族鄂爾敦氏,在清朝中期即多冠漢姓為鳳氏,世代相傳。源流八 源於彝族,出自雲南省武定、祿勸一帶的羅婺部。據《明史·土司傳》《武定府志》記載,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沐英攻雲南,與同時期貴州水西土司奢香夫人齊名的武定羅婺部女土司商勝深明大義,備糧千石,到昆明金馬山迎接明朝大軍...
四、武定鳳氏土官余勢的最後掙扎 第四章 武定土司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及其消亡 一、慕連(萬德)彝族土司的興亡 二、環州彝族土司的興亡 第二編 羅婺文化 第一章 羅婺文化概述 一、羅婺及其含義 二、羅婺文化的源流 三、羅婺文化的形成 四、羅婺文化在雲南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 羅婺文化內容概要 一、羅婺文化特色...
元憲宗四年(公元1255年),統治武定、祿勸一帶的羅婺部落歸順元朝,於公元1257年被授羅婺萬戶候,轄祿勸、元謀、武定和四川會理一部分地區。公元1271年,羅婺部轄區擴大到貴州西部的普安地區,改稱北路,總管府,1276年改設武定路,由羅婺鳳氏土司統治。明朝中葉以後,朝廷逐漸改土歸流,鳳氏土司舉兵抗爭,成為明朝...
元憲宗四年(公元1255年),統治武定、祿勸一帶的羅婺部落歸順元朝,於公元1257年被授羅婺萬戶侯,轄祿勸、元謀、武定和四川會理一部分地區。元憲宗七年(1257年)為羅婺萬戶府。公元1271年,羅婺部轄區擴大到貴州西部的普安地區,改稱北路,總管府,1276年改設武定路,由羅婺厲裔鳳氏土司統治。明洪武十五年(1382...
這就是從洛尼山上羅婺寨發跡的源和流。洛尼山下的雲龍鄉彝人可以稱為羅婺部的代表,鳳氏的代表,武定祿勸納蘇彝人的代表,至今保存有豐富的彝語(甚至古彝語)、古彝文典籍、古歌、古調、和彝族先民的古樸的祭祖“耐母”習俗,60年以上至九代人要做祭祖大典(耐母),將祖靈牌在祭祖場中燒掉後,祖先名字上家譜...
此石刻記述了鳳氏的家世事跡,著重以父子連名的形式記述羅婺部自阿而至益鎮(鳳詔)止的十二代世襲首領的功績。紀念碑除石刻外,也有用顏料書寫於岩壁之上者,如寫於清代鹹豐七年的雲南路南縣趙龍村農民起義紀念碑。此碑記述了滇東南地區彝、回、漢等民族聯合舉行反清起義,先後攻占路南、宜良縣城以及兩縣境內重要...
威楚開南路(今楚雄州的一部分):元初分屬威楚萬戶府、羅婺萬戶府和大理萬戶府,後改設路、府、州、縣,分屬中慶路、威楚開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歷史文化 楚雄州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在祿豐發現了生活在800萬年前的祿豐臘瑪古猿化石,在元謀縣發現了...
兩方漢文石刻“武定軍民府土官知府鳳世襲腳色記”和“鳳公世系”記載的事實真實可靠,在許多問題上比《明史土司傳》、《土官底薄》、《雲南通志》以及《武定府志》、《祿勸縣誌》等書詳備。彝文石刻與上述二石刻並列,寬2m,高82cm,直書橫排,共33行,563字,四周刻葵葉雙線框線,這方彝文摩崖,主要記述了羅...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立鶴慶府,蘭州屬鶴慶府。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蘭州土酋羅氏因軍功實授蘭州世襲土知州,蘭州屬麗江府。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十一月,蘭州屬麗江軍民府。蘭州土司羅定國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奉命將士知州府從上蘭故址遷移到瀾滄江邊的兔峨區(原先駐紮在瀾滄江東岸的兔峨村定居)。清...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石坪州”為“石平州”,後改“石屏州”。嘉慶十五年(1810年)虧容、思陀、落恐、左能、瓦渣五土司併入。民國二年(1913年)改石屏州為石屏縣,隸屬蒙自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裁蒙自道後屬行政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劃石屏、新平、峨山、河西、通海五縣部分屬地,...
明代,臨西縣的建置仍延續。成化四年(1468年)之後的百餘年間,麗江木氏土司與吐蕃進行爭奪臨西之戰,攻戰臨西縣地。至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臨西全境復歸麗江軍民府統轄。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建維西廳,疆域東跨金沙江,北接今西藏芒康縣境,西至怒江,西北延伸到獨龍江,包括今維西、德欽、...
自明代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英勘分滇緬界務前,鎮康土州西界在薩爾溫江,和緬甸木邦以江為界。清代分為13個大戶,其中5個戶在今永德縣境內,上3戶、下3戶、4戶及9戶一部在鎮康縣內,上6戶、中6戶、下6戶在今緬甸果敢境內。道光二十年(1840年),雲南總督封贈楊姓土司世襲果敢後,實行自治。民國...
勐汞新石器遺址的發現,永康紅岩崖畫、永康小寨佛寺佛足石、明代土署石獅、明清土司墓雕的殘存,南汀河與賽米河流域出土的青銅器、古鑄犁,以及怒江東岸出土的原始貝幣,是永德古代文化的歷史見證。截至2020年,縣博物館內藏有各類文物323件(套),有已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64處。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20年,永德縣有...
西漢時期以廣南為治所建立了古句町國,是雲南八大神秘古國之一,與古滇國、夜郎國齊名,孕育了廣南句町文化、稻作文化等民族文化,留下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儂氏土司衙署、黑支果牡宜句町王古漢墓群等眾多文物古蹟、歷史遺存,以及壯族彝族銅鼓舞等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壯族“三月三”花街節等原生態民族文化。廣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