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布列松(羅伯特·布雷森)

羅伯特·布列松

羅伯特·布雷森一般指本詞條

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1901年9月25日出生於法國奧弗涅,法國電影導演、編劇、剪輯。

1934年,執導劇情短片《公共事務》,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1943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罪惡天使》。1951年,執導劇情片《鄉村牧師日記》,該片獲得第1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提名。1956年,執導劇情驚悚片《死囚越獄》獲得第1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59年,執導犯罪片《扒手》,該片獲得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1962年,執導劇情片《聖女貞德的審判》,該片獲得第1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1967年,執導劇情片《穆謝特》,該片獲得第2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1971年,執導劇情片《一個夢想者的四個夜晚》,該片獲得第2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1977年,執導劇情片《很可能是魔鬼》,該片獲得第2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同年,獲得第21屆義大利大衛獎盧奇諾·維斯康蒂獎(終身成就獎)。1983年,執導犯罪片《》獲得第3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89年,獲得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1994年,獲得第7屆歐洲電影獎終身成就獎。

1999年12月18日,羅伯特·布列松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98歲。

基本介紹

早年經歷,演藝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導演作品,編劇作品,剪輯作品,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早年經歷

羅伯特·布列松出生於法國中部小鎮奧弗涅,從高中畢業後開始學習繪畫,並在拉卡納·德索學校接受文學與哲學教育。1933年,他因為迷上電影而經過雷內·克萊爾的推薦下進入電影界擔任場景和對白寫作。
二戰期間,他作為一名士兵經歷了軍旅生涯,不久後被德軍俘虜,作為戰俘的他在戰俘營中結識了布呂克·貝爾謝神甫神父,從而對其之後的電影生涯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演藝經歷

1934年,執導劇情短片《公共事務》,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1943年,執導由瑞奈·福爾、米拉·帕雷利、西爾維亞·蒙福爾合作主演的劇情片《罪惡天使》,這是羅伯特·布列松執導的首部電影。1945年,執導由法國作家德尼·狄德羅的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改編的劇情片《布勞涅森林的女人們》,該片由保羅·貝爾納、瑪麗亞·卡薩雷斯、伊蓮娜·勞波蒂爾合作主演。
1951年,執導根據法國作家喬治·貝爾納諾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片《鄉村牧師日記》,由克羅德·萊杜妮可·茂瑞聯袂主演,講述了一位青年牧師正在念一本掀開的日記,並向上帝袒露心聲的故事,該片獲得第1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1956年,執導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劇情驚悚片《死囚越獄》,由弗朗索瓦·萊特瑞爾、羅蘭·英納德、莫瑞斯·比爾洛克領銜主演,講述了一個關於勇氣和信念的扣人心弦的越獄故事,他憑藉該片獲得第1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59年,執導由馬丁·拉薩爾、瑪莉卡·格林皮埃爾·埃泰聯袂主演的犯罪片《扒手》,該片獲得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
1962年,執導根據聖女貞德傳奇改編的劇情片《聖女貞德的審判》,由弗洛朗絲·德萊、麥可·威廉斯、讓-克洛德·富爾諾合作主演,該片獲得第1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1966年,執導由安妮·維亞澤姆斯基、弗朗斯·阿瑟蘭、皮埃爾·克羅索斯基合作主演的犯罪劇情片《驢子巴勒達扎》。
1967年,執導由讓·維姆內、保羅·赫伯特、娜丁·諾蒂爾的劇情片《穆謝特》,該片獲得第2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1969年,執導由多米尼克·桑達、多蘿泰·布蘭克合作主演的劇情片《溫柔女子》。
1971年,執導由伊莎貝爾·溫加滕、派屈克·伯恩哈德合作主演的劇情片《一個夢想者的四個夜晚》,該片獲得第2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1974年,執導由赫伯特·巴尚、呂克·西蒙合作主演的劇情片《武士蘭士諾》。
1977年,執導由亨利·德莫布蘭克、安托萬·莫尼爾合作主演的劇情片《很可能是魔鬼》,該片獲得第2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同年,獲得第21屆義大利大衛獎盧奇諾·維斯康蒂獎(終身成就獎)
1981年,執導根據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偽息券》改編的犯罪劇情片《》,由克里斯蒂安·佩蒂、文森特·瑞斯特魯奇、馬克·厄恩斯特·弗諾領銜主演,講述了一張假鈔在不同階層人的手裡流轉,最終釀成慘劇的故事,他憑藉該片獲得第3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89年,羅伯特·布列松獲得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1994年,獲得第7屆歐洲電影獎終身成就獎。

個人生活

逝世情況
1999年12月18日,羅伯特·布列松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98歲。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83年
電影
1977年
電影
1974年
電影
1971年
電影
1969年
電影
1967年
穆謝特
電影
1966年
電影
1962年
電影
1959年
扒手
電影
1956年
電影
1951年
電影
1945年
電影
1943年
《罪惡天使》
電影
1934年
《公共事務》
短片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83年
電影
1977年
電影
1974年
電影
1971年
電影
1969年
電影
1967年
穆謝特
電影
1966年
電影
1962年
電影
1959年
扒手
電影
1956年
電影
1951年
電影
1945年
電影
1943年
《罪惡天使》
電影
1934年
《公共事務》
短片

剪輯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34年
《公共事務》
短片

獲獎記錄

坎城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3第3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獲獎
1967第2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穆謝特提名
1962第1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聖女貞德的審判獲獎
1957第1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死囚越獄獲獎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9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獲獎
1951第1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鄉村牧師日記提名
柏林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77第2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特別獎很可能是魔鬼獲獎
1971第2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一個夢想者的四個夜晚提名
1960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扒手提名
歐洲電影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1994第7屆歐洲電影獎終身成就獎獲獎
義大利大衛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1977第21屆義大利大衛獎盧奇諾·維斯康蒂獎獲獎

人物評價

羅伯特·布列松一向重視電影的聲音、影像、語言及結構的功用。他的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追求真實自然的生活場景、追究簡潔明了的敘事。(《新快報》、《大眾電影》評)
羅伯特·布列松作為一名作者導演,他堅守自己的藝術理念,反對好萊塢電影戲劇化的表演方式,主張發揮電影語言本身的敘事、表意功能。他的電影風格簡約、節制、含蓄、甚至有些神秘,他以藝術的良心負荷來所處的時代的苦難,對信仰和罪惡等終極問題進行執著的思考。(王秀芝、吳艷華評)
羅伯特·布列松的電影語言嚴酷冷峻,充滿哥德式的苦行主義色彩,既沒有布努艾爾的嘲諷和幽默,又沒有伯格曼的苦澀與同情。他的影片常常運用特殊的修辭手段——重複,反覆再三而全無修飾的沉悶細節、令人壓抑的單調感和重複手法產生的儀式感,強化了物象與精神的聯繫。(《當代電影》評)
羅伯特·布列松在影片中通過迴避劇烈的戲劇衝突、精準利落的剪輯、克制的情感表達、文學敘事的運用形成了高度形式化的表現風格。他的電影形式上的間離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與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具有重合性,他創造了高度個人化的表現風格並實現了“電影書寫”。他的電影藝術是形式化和反思化的藝術,對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語言的創新以及人道主義關懷仍然昭示著電影作為藝術的非凡魅力。(《百家評論》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