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仔禾蟲是廣東省中山地區一道傳統名菜,禾蟲的民間烹調方法甚多,或煎、燉、煲鮮禾蟲,或哂禾蟲乾,醃製禾蟲醬,後者甚至是農家常年的備用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缽仔禾蟲
- 地點:中山
- 種植優勢:魚米之鄉
- 種植優勢:水鄉坦洲
基本介紹,禾蟲歷史,禾蟲吃法,禾蟲藥用,
基本介紹
中山是魚米之鄉,水稻種植面積大,田裡當然也少不了禾蟲。中山水鄉坦洲,不僅以鹹水歌聞名,那裡的風味小食禾蟲也是一大特產,各種烹製方法層出不窮,令每一位食客駐足留步。踏人農曆九月,大量的禾蟲出現,引得各路食輯奔赴坦洲,特意品嘗那裡的禾蟲特色菜餚。禾蟲,很多人都知道是水稻田淤泥中野生的一種軟體小蟲,分布於珠江口各地鹹淡水交界處的稻田、淤泥中,繁殖時才出泥面。禾蟲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鐵、磷和各種維生素,營養價值高,其味鮮美甘香、性溫,能補脾、暖胃、生血、利小便、去腳氣,屬滋補食療上品,城鄉居民歷來喜愛,視之為席上佳肴。
禾蟲歷史
中山人以及廣東人吃禾蟲的風氣由來已久。明末廣東大詩人屈翁山的《廣東新語》已經盛讚禾蟲的滋味,並稱鄉下有禾蟲阜,為地主惡霸爭持侵奪的目標。“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蟲,或稻根腐而生蟲。稻根色黃,禾蟲者稻根所化,故色黃,大者如著(筷子)許,長至丈,節節有口,生青熟紅黃。霜降前,禾熟則蟲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斷節而出,浮游田上,網取之,得醋則白漿自出,以白米泔濾過,蒸為膏,甘美益人,蓋得稻之精華者也。其醃為脯作西醬者,則貧者之食也。”
禾蟲吃法
禾蟲的吃法有多種,有燉缽仔禾蟲、生炒禾蟲、煲禾蟲蓮藕眉豆湯等,而中山人的燉缽仔禾蟲,風味十足,最受食客喜愛。
缽仔禾蟲的做法並不是很複雜。將禾蟲洗乾淨後放在缽仔里剪碎讓禾蟲充分出漿,再加上適特搗碎的蒜蓉、陳皮、冬粉、蛋白、欖角和油、鹽等調味拌勻,放缽於鍋中隔水燉熟,再將缽仔禾蟲移至慢火炭爐或電爐上烘至乾水有焦香味即可上桌;也有人先把洗乾淨的禾蟲放在花生油裡面,讓禾蟲喝飽油,然後打幾個雞蛋到缽中,這時才將禾蟲剪碎,再把各種配科加在一起攪拌,然後放鍋中燉,最後把瓦缽架到風爐上,用炭烘起瓦缽,把禾蟲慢慢烘乾水分。這道缽仔禾蟲吃起來外面一層有點脆,甚至還有一點焦的香味,吃到裡面是滑滑的,很鮮美,但一點都不油膩。
禾蟲藥用
禾蟲在珠江三角洲一向被視作盤中佳肴,受到眾多食客的青睞,但要說服外省的老友吃禾蟲還是有一點難度的,況且本地也有些老友不太愛吃。禾蟲可以煎、煮、蒸、燉。其中以瓦缽焗禾蟲最顯風味。而禾蟲蒸蛋、酥炸禾蟲、禾蟲湯等等也都滋味十足,令人回味無窮。
【藥名】禾蟲
【別名】沙蟲、沙蠶、海蝗蚓
【漢語拼音】he chong
【英文名】Standing grain worm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ylorrhychus heterochaetus(Quatrefages).
【歸經】脾;胃經
【功效】補脾胃;益氣血;利水消腫
【考證】出自《綱目拾遺》:禾蟲,閩、廣、浙沿海濱多有之,形如蚯蚓,閩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餉客為饈,雲食之補脾健胃。《廣志》,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蟲,或稻根腐而生蟲。大者如箸許,長至丈,節節有口,生青,熟紅黃,霜降前禾熟,則蟲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斷節而出,浮游田上,網取之。得醋則白漿自出,以白米泔濾過,蒸為膏,甘美益人。
【科屬分類】沙蠶科
【主治】脾胃虛弱;泄瀉;貧血;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條。
【出處】《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