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翅蟲

缺翅蟲

缺翅蟲屬昆蟲綱缺翅目(Zoraptera) ,為一類原始的稀有昆蟲,具有集群的生活習性。缺翅目是昆蟲綱中最小的一個目,也是了解最少的一個目。該目1913年首先建立,由於最初發現的種類都是無翅型,故命名為缺翅目,後來才發現有翅型。

2015年10月28日,上海師範大學宣布,該校的殷子為博士等人在海南省發現了缺翅蟲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海南缺翅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缺翅蟲
  • 拉丁學名:Zoraptera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缺翅目
  • :缺翅蟲科
  • :缺翅蟲屬
  • 分布區域:除歐洲外的其他地區
  • 生活習性:集群
簡介,生物學描述,分類及分布,備註,種群分布,

簡介

缺翅蟲為缺翅目(Zoraptera)昆蟲,1科,至少22種。除歐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體小,長度不足3公釐(1/8吋),咀嚼口器,觸角9節。多數無翅,無眼;少數有兩對翅脈稀疏的膜翅和眼。成群生活在腐木的樹皮下及腐殖土內,但無社群組織。以其他節肢動物和真菌孢子為食。無經濟價值。
缺翅蟲缺翅蟲
體長很少超過3-4毫米。有翅型翅展約7毫米。體扁平,褐色或暗黑色。頭大,觸角念珠狀,口器咀嚼式。常無翅,有翅型的翅狹長。膜質,翅脈簡單。腹部10節,尾須短而不分節。雌蟲無產卵器。
世界已知1科1屬27種,多數分布在近赤道兩旁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多生活在常綠闊葉林內,在倒木、折木的樹皮下。通常幼蟲和成蟲集聚在一起,驚動後四處奔跑逃逸,十分活潑有趣。我國1973、1974年才在西藏發現2種缺翅蟲,分別命名為中華缺翅蟲(仿陳瑞瑾圖)和墨脫缺翅蟲
本目的特徵可以總結為:觸角九節缺翅目,一節尾須二節跗;無翅有翅常脫落,隱居高溫高濕處。

生物學描述

生活環境為原始的常綠闊葉林,高大的喬木使林間顯得異常陰濕,林間鬱閉度達0.7-0.8。苔蘚及附生植物比比皆是。中華缺翅蟲和墨脫缺翅蟲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這兩種缺翅蟲十分近緣,它們的分布區域極其接近,可能由於高山的阻隔,在長期的地理隔離下,進化成兩個不同的種。它們外形極為相似,但缺翅型雄蟲外生殖器結構不同,且其第8腹板的毛序有明顯區別。

分類及分布

中國缺翅目昆蟲已發現有3種,分布於西藏的東南部和海南。分布於西藏的缺翅蟲是東半球分布最北的種類,1種分布於西藏察隅地區的中華缺翅蟲 Zorotypus sinensis Huang,另一種則分布於西藏墨脫地區的墨脫缺翅蟲 Z. medoensis Huang,其分布海拔均在2000m以上的山地。

備註

缺翅目昆蟲直至今日仍為一科,即缺翅蟲科Zorotypidae,一屬即缺翅蟲屬Zorotypus。Hubbard(1990)曾深入研究了缺翅目昆蟲的種類和分布,全世界已記載的缺翅目昆蟲有30種。其中Zorotypus palaeus Poinar為化石種,發現於北美多米尼克共和國第三紀新世的琥珀里。其餘29個種類均為現存的種類。
中華缺翅蟲屬昆蟲綱、缺翅目、缺翅蟲科。拉丁學名為zorotypus sinensis。中華缺翅蟲僅分布於中國西南部西藏自治區境內。1973年由中國生物學家黃復生教授首先發現,並正式定名為“中華缺翅蟲”。
中華缺翅蟲是一種小型昆蟲,體長約0.3厘米左右。個體為褐色,頭部較大,呈三角形,活動靈活。無單眼和複眼,觸角呈念珠狀,共9節。翅部細長,前翅大於後翅,也有無翅的種類。
中華缺翅蟲通常棲息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雨林及季節雨林地帶的樹皮下或土中,喜成群活動。主要以真菌孢子及類為食。

種群分布

主要分布於西藏的東南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