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性

纖維性

纖維性分類

纖維性纖維瘤是一種成熟的纖維瘤,類似軟組織的硬纖維瘤,而且象它們一樣易於復發。

纖維性修復

當組織損傷較多不可能用同類細胞再生修復時,可經過纖維性修復即肉芽組織進行修復。纖維性修復先通過肉芽組織增生,溶解吸收損傷局部的壞死組織及其他異物,並填補組織缺損,而後肉芽組織轉化成以膠原纖維為主的瘢痕組織,修復便告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纖維性
  • 外文名:fibroid
  • 分類:自然 , 生物物種
植物纖維性處理重金屬廢水的研究進展,植物纖維性吸附材料吸附重金屬離子的機理,吸附時間,吸附材料粒徑,吸附材料改性,MRI和CT診斷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的臨床價值,檢查方法,CT 檢查結果,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的特性,

植物纖維性處理重金屬廢水的研究進展

綜述了國內外用植物纖維性農業廢棄物處理重金屬廢水的研究進展,闡述了其吸附重金屬離子的機理,分析了影響重金屬離子吸附過程的多個因素,並提出了相關研究存在的一些問題。

植物纖維性吸附材料吸附重金屬離子的機理

植物纖維性吸附材料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過程實質上是生物吸附的一 種。出現了靜電吸引、絡合、離子交換、微沉澱、氧化還原反應等多種理論來解釋生物吸附過程。雖然每種解釋都有一定的實驗數據支撐,但生物吸附的機理非常複雜,仍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和系統的理論體系。
認為植物纖維性吸附材料的吸附過程類似於其它生物吸附,共分兩個階段:快速吸附過程和慢速吸附過程。快速吸附過程又稱為生物吸著過程,在這一階段重金屬離子通過離子交換、配位、無機微沉澱等作用在細胞表面進行吸附和擴散。由於植物纖維性吸附材料具有多孔結構,孔吸附性較高、比表面積較大,利於處理液的滲透,可加快吸附速度。典型的快速吸附過程一般在1h內即可完成。慢速吸附過程又稱為生物積累過程,在這一階段重金屬離子被運送至細胞內。這一過程中,重金屬離子吸附量會進一步增大,通常需要消耗數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達到真正的吸附平衡。

吸附時間

隨著吸附時間的延長,植物纖維性吸附材料的吸附量一般不斷增大, 存在著一個比較理想的吸附率。研究了甘蔗渣、玉米芯、板栗內皮等植物纖維性吸附材料的吸附過程,發現這類材料在第一階段吸附速度非常快,吸附率在1h左右就可以超過85%,而且改性後的吸附材料吸附率會更高。相對於微生物、動植物等活體吸附劑,植物纖維性吸附材料在第二階段吸附量和吸附率增加不是特別明顯,大多數材料歷經數小時後才能 少量增加並基本穩定。而隨著吸附時間的進一步延長,植物纖維性吸附材料的吸附量甚至會略有下降。其原因是植物纖維性農業廢棄物有一定的降解性,尤其是在呈酸性的重金屬廢水中更易發生降解,會出現官能團的丟失進而影響吸附量。綜合考慮吸附時間和吸附率,在研究植物纖維性材料吸附過程時往往重點研究第一階段吸附規律,所選擇的吸附平衡時間多在1h左右,有時為保證吸附更接近平衡,吸附時間可採用平衡吸附時間的2倍,即2h左右。

吸附材料粒徑

植物纖維性農業廢棄物尺寸不一致,一般作吸附劑時均先粉碎至小尺寸再套用。與其它所有吸附劑一樣,植物纖維性吸附材料粒徑越小,其比表面積越大,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效果越好。主要原因是:大粒徑吸附材料微孔內重金屬離子的傳質速度不能滿足內表面物理、化學吸附與生物積累的反應潛能,產生了內擴散阻力,導致吸附量較低;吸附材料粒徑越小,其比表面積越大,相對可以提供更多吸附單元,但粒徑過小時製備工序複雜,不適於工業化套用。因此,綜合考慮植物纖維性吸附材料粒徑控制在1~3mm比較適合。

吸附材料改性

植物纖維性吸附材料吸附重金屬離子主要依靠纖維素,而天然纖維素吸附重金屬離子能力畢竟有限,因此,通過化學改性增加天然纖維素的活性基團,可以使其表現出更好的重金屬離子吸附性能。對植物纖維性農業廢棄物進行改性可以有效地改善其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性能,但製備成本相應增加,故實際套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MRI和CT診斷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的臨床價值

CT能夠很好地反映周圍結構同病灶之間的關係,類圓形或圓形腫瘤14例,不規則形8例,存在分葉征7例。其中14例腫瘤的邊緣規則,包膜不完整或完整;8例邊界模糊,包膜不完整或無包膜;9例患者行MRI掃描,其中6例患者邊緣清晰,3例邊緣模糊,T1WI均為等低信號,T2WI則主要為稍高或高信號,增強存在明顯強化。CT檢查能夠有效反映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的大小、形態、位置、強化特徵及其同周圍結構的關係,而 MRI的信號變化則可有效地對病灶的組織學成分進行反映,同時結合MRI和CT檢查能夠有效幫助臨床醫師對孤立性纖維性腫瘤進行早期鑑別診斷,從而為臨床早期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檢查方法

患者入院後均實施CT平掃和增強掃描,其中9例患者由於CT影像中未發現典型孤立性纖維瘤徵象,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同時實施MRI平掃和增強掃描。採用德國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層螺旋CT行CT掃描,管電壓設定為120kV,管電流為140mA,層厚設定為5~8mm;使用高壓注射器行碘海醇1.5ml/kg 肘靜脈注射實施增強掃描,注射速率控制在3.5ml/s,對腹部行3期或2期增強掃描 ( 實質期延遲設定為90s,門靜脈期延遲取60s,動脈期延遲取25s) ,對於下肢、顱腦、胸腔等腹部以外部位實施實質期和動脈期增強掃描。採用Siemens AvantoIclass 1.5T磁共振掃瞄器進行MRI掃描,層厚設定為5~6mm,層間隔取1mm;T1WI參數設定為: TE為10ms,TR為450ms,矩陣大小設定為256 ×224,averages 1;T2WI參數設定為: TE為98ms, TR為3200ms。矩陣大小設定為320×275,averages 2;DWI參數設定為: TE為87ms,TR為4500ms,層間隔取0mm,層厚取4~5mm,矩陣大小設定為160×112,averages 6。行增強掃描時,選取釓噴替酸葡甲胺作為增強對比劑。

CT 檢查結果

CT能夠很好地反映周圍結構同病灶之間的關係,類圓形或圓形腫瘤14例,不規則形8例,存在分葉征7例。腫瘤徑線分布為2.9~22.5cm,平均 ( 9.7±2.6)cm。其中14例腫瘤的邊緣規則,包膜不完整或完整;8例邊界模糊,包膜不完整或無包膜。平掃密度顯示為欠均勻或均勻,其中18例患者呈等密度,4例呈高密度。平掃CT值分布為24~53HU,主要為持續性強化。16例患者的病灶中存在低密度無強化區,呈斑片狀,大小不一;4例患者病灶內可見鈣化;2例患者鄰近骨質被病灶侵犯。

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的特性

孤立性纖維性腫瘤是一種較為少見的軟組織腫瘤,瘤細胞普遍表現為向肌纖維母細胞或成纖維細胞轉化傾向。孤立性纖維性腫瘤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生,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同腫瘤的大小、病灶部位、良惡性等性質具有密切聯繫,多為局部壓迫或腫塊。臨床對於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的診斷主要依賴於影像學檢查,但是MRI、CT檢查對於此類患者的診斷價值尚不明確。
孤立性纖維性腫瘤在CT上多表現為孤立性軟組織腫塊,形狀以不規則形、橢圓形、圓形為主,研究中14例腫瘤呈類圓形或圓形,8例邊界不規則,且多不清晰,可發現小分葉。研究的22例患者腫瘤體積普遍較大,最大徑線平均為( 9.7±2.6) cm,這主要是由於孤立性纖維性腫瘤多為良性病變,主要呈慢性發展,早期診斷難度較大,一經發現腫瘤多已生長較長時間。孤立性纖維性腫瘤患者在CT檢查中多可見出血、壞死及囊變。
CT檢查能夠有效反映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的大小、形態、位置、強化特徵及其同周圍結構的關係,而MRI的信號變化則可有效地對病灶的組織學成分進行反映,同時結合MRI和CT檢查能夠有效幫助臨床醫師對孤立性纖維性腫瘤進行早期鑑別診斷,從而為臨床早期治療提供可靠的證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