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所作《續棲賢蓮社求友文》原見於《蓮社求友圖》(明代吳彬)畫幅卷尾。湯顯祖在《續棲賢蓮社求友文》中懺悔了自己從事戲劇創作、為情所困的一生,回顧古往今來諸多名人棄官皈依佛門的故事,表達了自己一心向佛、志在蓮社的夙願。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作品相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續棲蓮社求友文》
作品年代:明代
作者:湯顯祖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蓮社求友圖》畫本幅僅落“吳彬”名款,卷尾另接紙有湯顯祖長跋《續棲賢蓮社求友文》。全文如下:
歲之與我甲寅者再矣[2],吾猶在此為情作使,劬於伎劇。為情轉易,信於痎瘧[3],時自悲憫,而力不能去。嗟來之食夫!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非類。吾行於世,其於情也不為不多矣,其於想也則不可謂少矣。隨順而入,將何及乎?應須絕想人間,澄情覺路,非西方蓮社莫吾與歸矣。昔遠公之契劉遺民等[4],十八賢為上首。而康樂高才[5],求與不許;淵明嗜酒,而更邀上。名跡既遷,勝事遂遠,至趙宋省常昭慶之社[6],虛有向、王二相國名,隱跡不著,亦足致慨於出世之難矣。
吾弱冠徘徊墜簪池上[7],因而自念,異日投簪,庶其在此。四紀而餘,因循未果。邇欲奮飛開蓮續社,而故林馳傳,頗得棲遲。諸所高深,去人大遠。津梁一處,允惟厥中,則有唐少室山人李公所隱棲賢故基[8]。谷林石淙,雷動車震;橋名三峽,循涯眺聽,空寒應心。五老雙流,傾其左側;龍淵鹿洞,趿其近間。真不盡之靈墟,而無為之盡垝也。中有平疇暖曲,茶筍斯儲。谷口江乘,延接非遠。興言葺築,無負初懷。
冬春間,復聞九江分司錢塘葛公加意道業[9],亟往依之,冀成斯事。比度章門,荀公幅巾歸越,而棲賢老釋樂愚寔來[10]。樂愚故有淨行可語者,旋告之故,樂愚曰:“亦其時也。高天銷於熾炭,大地沉於積流,況此聚沫之軀,懸輿之晷乎[11]。雖然,非有同心,安能久處?曷若遂蹤林、遠[12],大啟宗、雷[13],庶使鸞鶴相依,蘭菊無絕耳。”
吾愧其言。自惟素尚淺於淵明[14],雜心廣於康樂,而敢擅嗣盟以滓前哲。已而靜思,有足述者。晉宋之間,世道奇側,遠公夷跡諦交,實深玄慮。我明一家,恢然道廣,才度之士,朝壑交容。慕類以悲,感愾而集,要亦語嘿之通懷,往來之大致矣。且吾有二友,湯嘉賓久愾嘆於棲賢[15],岳潛初近勤施於昭慶[16]。茲之續斯盟也,成斯役也,二公首其許我乎?
嗟來之食夫!匡、蠡之名跡巨矣[17],宇宙之名流盛矣!遺民通隱,必有周、劉[18];散騎舍人,未乏詮、炳[19]。費神明於匪妙,委日用於無常,情有所必窮,想有所必至。苟懷千秋之寄者,皆將有感於斯言耳。
作品注釋
[1]蓮社:佛教淨土宗最初的結社。晉代高僧慧遠居廬山東林寺,與僧俗十八賢結社念佛,因寺池有白蓮,故稱。
[2]“歲之”句:此文作於萬曆四十二年甲寅,湯顯祖已六十五歲,故云“甲寅者再”。
[3]痎瘧:瘧疾。痎,二日一發之瘧
[4]遠公:高僧慧遠,世人稱為“遠公”。劉遺民,“十八高賢”之一。
[5]康樂:晉謝靈運,因襲封康樂公,故稱。
[6]省常:蓮宗第七祖,北宋初淳化年間住南昭慶,結蓮社,以杭州“本源天下之勝游,乃樂嘉遁”,一時間與會者多“宰相名卿”,“而王文正公且為之社首”(《佛祖統紀》卷二十九)。
[7]“吾弱冠”句:湯顯祖隆慶四年在南昌中舉,往西山峰寺謝考官張岳,晚過池上,墜一蓮簪,作有《蓮池墜簪題壁詩》。
[10]樂愚:湯顯祖有《答樂愚上人》:“此時世路人情,大非昔比。做官人失勢,出遊亦難如意。況衰颯老僧,數百里外,向朱門求儭,能悲施者何人?安之矣。兩貴人俱無報書,亦無庸相報也。蓮社文久附去,遠公有靈,世豈無具龍象大力者,成此勝事,不必隱向雞鶩索食也。”“蓮社文”當即《續棲賢蓮社求友文》。
[11]懸輿之晷:辭官家居之時。懸輿,同懸車。古人七十辭官家居,廢車不用,稱七十歲懸車之年。晷,時間。
[12]林、遠:東晉高僧支道林、慧遠。
[13]宗、雷:“十八高賢”之宗炳、雷次宗。
[14]淵明:晉詩人陶淵明,與慧遠為方外之交。
[15]湯嘉賓:史賓尹。曾官南京國子監祭酒,罷歸。
[16]岳潛初:名元聲,嘉興人。官工部都水司郎中,以言事罷歸。
[17]匡、蠡:匡,匡山,即廬山;蠡,彭蠡湖,即潘陽湖。
[18]周、劉:“十八高賢”之續之、劉遺民。
[19]詮、炳:“十八高賢”之張詮、宗炳,皆棄官而皈依佛門者。
作者簡介
湯顯祖是明代戲曲家,生於1550年,卒於1616年,字義仍,號若士,祖籍江西臨川。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登進士,歷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與顧憲成等東林黨人過往甚密。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因抨擊朝政,被貶為廣東徐聞縣典史。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被任命為浙江遂昌知縣,任職5年。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眼看橫行不法的稅監到來,他在北京述職後徑直返回故里臨川。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他52歲正式罷職賦閒在家,晚年以繭翁為號。湯顯祖的思想比較複雜矛盾,他視科舉為唯一出路,同時又對科舉、八股文字表示厭棄;30歲時潛心佛學,企圖在宗教中尋求人生的意義,同時又譏笑服食丹藥的迷信者和嘲諷佛學的輪迴說教。他思想中不同的側面,都在他的戲曲創作中得到反映。但是,湯顯祖以思想家李贄為友,李贄的諸多學說帶有市民階層個性解放色彩,對湯顯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強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官場中的腐敗與爾虞我詐使意氣慷慨的湯顯祖厭惡政治,辭官歸隱故里玉川,潛心戲劇創作,二十幾年時間裡陸續創作了《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以《牡丹亭》為代表的“臨川四夢”的相繼問世,受到了各方面的關注與重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湯顯祖晚年退隱閒居故鄉臨川,由於體弱多病生活悽苦,同道好友李贄、達觀相繼被害獄中,更加劇了他內心苦悶。達觀與李贄並列為當時思想界“二大教主”,達觀與湯顯祖神交多年,幾十年來他總在關注並勸說湯皈依佛門。家中又接連遭遇回祿之災與喪子之痛,使湯顯祖徹底對生活喪失了信心,原本存有的佛道之心重新萌發,遂有續棲賢寺結蓮社之念。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年已65歲的湯顯祖邀約友人湯嘉賓(前南京國子監祭酒)、岳潛初往廬山棲賢寺隱居共結蓮社。其實這一年冬湯顯祖母親去世,他守孝在家不可能外出,更何況棄家離開臨川上廬山。因此,他與友人企圖再結蓮社的宏願便無法實現。吳彬求友續棲賢寺結蓮社無非是為了尋求精神上的解脫罷了,並非真正出家,但要比那些一般的居士更加精進。湯顯祖曾為棲賢寺迎請得長六佛像,由於贊助人九江兵備道葛寅亮退職懷鄉而資金困難。次年正月湯顯祖的父親以88歲高齡去世,他作為長子再不能外出。
作品相關
《蓮社求友圖》
明代吳彬《蓮社求友圖卷》,拖尾有同時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長跋《續棲賢蓮社求友文》。畫心縱28.3厘米,長68.9厘米;題跋縱29厘米,橫239厘米。
該卷繪畫與書法幾乎各占一半。乍一看,是圖屬於點景人物山水畫,畫面構圖以山水為主,人物點景,而仔細觀察分析,結合湯顯祖的題跋,畫中人物在該圖中並非僅僅是點景,而是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