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朝贈

繞朝贈

參見倫類部·師友“贈鞭”。清錢謙益《送郭中書赴督師袁公幕》:“慚無繞朝贈,控馬進一壺。”

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晉國君主趙盾很為晉國大夫士會出走秦國一事擔心,因為士會足智多謀,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在性格上,他能夠做到卑賤而知道恥辱,柔弱而不受侵犯。趙盾認為秦國君主得到士會這樣的人才,是對晉國的威脅,於是召集大臣們商量如何把士會誘勸回晉國來。大家就一起設了以下計謀:先讓魏壽餘假裝帶領魏地的人反叛晉國,然後晉國又假裝扣押了魏壽餘的妻子兒女,接著又讓他夜裡逃走到秦國。魏壽餘到秦國後,向秦康公請求把魏地併入秦國,成為秦國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繞朝贈
  • 外文名:無
  • 別名:贈鞭
  • 國家:中國
歷史故事,分析,

歷史故事

秦康公為這送上門的好事高興,但大臣繞朝識破了晉人的動機,告訴秦康公說:“魏壽前來,是想要帶士會回晉國的,國君不要答應他的請求。”秦康公沒聽繞朝的建議,答應了魏壽的請求。魏壽餘在秦國朝廷上跟秦康公見面時,士會也在場,魏壽餘就偷偷踩了一下士會的腳,示意士會伺機與他一起回晉國。不久,秦康公率領軍隊駐紮在與魏地隔河相對的河西,準備一起攻打晉國。魏壽餘說:“請派一位來自東邊而又能與魏地幾位官員說得上話的,我跟他一起先去。”秦康公就選派了士會前往,士會假裝不肯去,說:“晉國人,如老虎和豺狼一般,如果他們違背原來的話不讓臣回來,臣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誅戮。這對國君沒有好處,您後悔也來不及了。”秦康公發誓說:“如果晉國違背原來的話不讓你回來,我若不送還你的妻子兒女,必受河神懲罰!”士會這才敢去。所有這一切繞朝都看在眼裡,士會臨行時繞朝送給他一根馬鞭,說:“您可別以為秦國沒有人才,我的計謀不被國君採用罷了。”言下之意是,我早就知道你和魏壽餘的意圖了,這根馬鞭可以幫助你逃回晉國去。果然,士會渡過黃河以後,魏地人便因得到士會而歡呼雀躍,熙熙嚷嚷地擁著士會回晉國去了。士會回到晉國後,因為懼怕繞朝的才能,就派人向秦康公陷害繞朝,說:“繞朝知道我們的事,也將會前來晉國。”秦國的大夫們都相信了來人的話,秦康公便將繞朝給殺了。

分析

不知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我的感想很多,首先,政客們真狡詐,總是以欺騙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第二,國君真愚蠢,尤其像秦康公那號的,簡直愚蠢至極。第三,政客們真狠毒,容不得比自己有才能的人,一旦發現某人的才能無法利用,是種威脅,就必置之於死地不可。第四,當政客說話要小心,千萬不能顯露自己聰明和才能,否則會引來殺身之禍。總之在這裡,陰謀、權術、暴力、狠心都有了。
產生了這些感想之後,我卻被另一個問題纏住了,即:“繞朝策”這個典故怎么會是喻指“有先見之明的謀略”呢?是人們真的這樣用嗎,還是《辭源》或《漢語大詞典》這樣解釋的呢?
我實在看不出來這故事跟“有先見的謀略”之間的邏輯。硬要扯出邏輯來,也頂多是“不被採納的先見的謀略”。在我看來,如果繞朝真的有先見之明的話,他也應該能料到他對士會說的那番話是會引來殺身之禍的,更何況他跟士會共事過,又是聰明絕頂的人,一定很了解士會的為人,就是不說出來,也會被士會懷疑他知道晉人的意圖的,也會因此被殺死的。
那么,繞朝為什麼還要送給士會一根馬鞭,並暗示他自己早已看出魏壽餘來秦的意圖了呢?
苦思冥想兩天之後,我找到了繞朝之所以這么做的兩個原因:一、不示弱,為自己的國家挽回面子,想讓士會知道,秦國人並不都像秦康公那么傻,秦國還是有人才可以跟晉國抗衡的;二、料到自己必定會被士會害死,因為士會很了解自己,會因為懼怕自己的才能,回到晉國後一定會想辦法來除掉自己的,說不說都是要死的,那就索性說了,至少要讓士會別那么得意,讓他知道,你的意圖早就有人明白,即使你將來殺了我,我也死得明白。
如果我的分析有道理,那么說“繞朝策”是喻指“有先見之明的謀略”的解釋就不夠準確了,準確地說,應該是喻指“有勇氣把自己的先見之明說出來”。李白的詩句似乎支持我的分析:
“敢獻繞朝策,思同郭泰船。”(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莫道詞人無膽氣,臨行將贈繞朝鞭。”(李白《送羽林陶將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