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織機洞遺址
- 地點:滎陽市城南的王宗店村北約1公里
- 發現時間:1985年初
- 文化層堆積:24米以上
- 所屬地區:河南省滎陽市
- 所處時代: 舊石器時代
-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9號
- 編號: 126 Ⅰ-126
- 占地面積:300餘平方米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7:30-19:00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結構,特點,文物遺存,遺址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相關傳說,
歷史沿革
30萬年前,織機洞周圍就有古人類居住,留下了大量的遺蹟和遺物。
1984年,滎陽市文物普查時發現動物化石和陶器殘片。
1990年,織機洞遺址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發掘。
2006年5月,織機洞遺址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特點
結構
織機洞遺址的洞口高5米,深19.6米,寬12.9米。洞穴口寬12—15米,進深21米以上。織機洞遺址洞前有寬30—60米的季節性河床,洞口高出河床底部30米,洞下為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的半月形河谷台地,高出水面6米。洞內面積達300餘平方米。發掘面積100平方米,共有文化堆積24層,用火痕跡17處。
特點
織機洞遺址,洞穴呈石廈狀,洞的東端有一個與山頂垂直相通的南北長16米、東西寬2—8米的裂隙;南側有東西寬6米、高3米以上的溶洞口與南部裂隙相通。洞內具有大量的大角鹿、原始牛等動物化石和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器,還有較多的加工獸骨,在下層堆積層中有大量鬣狗糞化石。
文物遺存
織機洞遺址發掘出土大角鹿、披毛犀、羚羊、野牛等動物化石2000餘件,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器2萬餘件。石器中有大量的刮削器、尖狀器、石錐、砍砸器、雕刻器、石錘等。動物化石有大角腫骨鹿、斑鹿、中華鬣狗、獾、鴕鳥、披毛犀、丁氏鼢鼠。還有數量較多的經過加工的獸骨和大量鬣狗糞化石。
遺址價值
織機洞洞穴遺址發掘出土了豐富的舊石器時代遺物,是近年來中國舊石器考古的重要發現之一,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織機洞遺址的發掘對目前世界人類學爭論的焦點—現代人的起源有著重大的學術意義,同時在東亞舊石器文化考古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織機洞舊石器組合,其石製品諸特點都可從中國猿人石器中找到,可同歸於北方主工業中,該組合也是已知(洞穴類型)北方主工業分布最南、時代較早、石製品最豐富的一個組合。織機洞地理位置處於中國的中部,具有舊石器文化南北交流甚至於哺乳類的南、北遷徙的“驛站”作用,進一步研究會對舊石器文化交流問題做出重要的貢獻。
保護措施
織機洞遺址屬於織機洞遺址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已對織機洞遺址周邊環境進行了修繕整治,市民可前往參觀。此外,他們已委託鄭州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對織機洞遺址進行保護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