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字土布技藝》是由邯鄲雞澤縣、邯鄲肥鄉縣申報的傳統手工技藝 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織字土布技藝
- 編號:2—8—10
- 名錄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 申報地區:邯鄲雞澤縣 邯鄲肥鄉縣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織字土布技藝(雞澤縣、肥鄉縣)
編號: 2—8—10
名錄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地區: 邯鄲雞澤縣 邯鄲肥鄉縣
名錄簡介
邯鄲雞澤縣
雞澤民間土布的花紋種類有二匹繒、四匹繒、提花抖紋、核桃紋子、洋鬼子鑽山、一條大路通北京、五架山、七架山、大斜紋、小斜紋、石榴大開花、棗花兒、土布圖案、土布對聯等。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雞澤農村家庭紡織業達到了興盛時期,全縣擁有土布織布機3萬餘台,在農閒時節從事紡織的農村婦女達5萬餘人。村莊裡幾乎每家就有一台織布機,每戶就有兩三架紡棉車,每家每戶都能獨立進行紡、漿、經、涮、織、染等全套工序。這時,人們在紡織工藝上進行了研究、改革和發展,生產出許多織染工藝精細的產品,其中有土布詞語、土布對聯、豆面花布、印染花布等產品,多為農家女結婚自用。隨著商品化、機械化時代的到來,土布工藝受到現代紡織的衝擊趨於沉寂。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土布又有了新的認識,土布製作各類產品,用起來健康、舒適,價位較高,所以農村又有一批婦女在農閒時進行紡紗、織布,繼承和發展我國這一流傳千年的土布工藝。
邯鄲肥鄉縣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在明清和建國初期,民間紡織技術十分發達,到20世紀60年代後,由於機器紡織業的發展,土布生產漸漸被冷落,多數人不再織布。
肥鄉縣舊店鄉張莊村,織字土布一直沒有斷代。人們在生產實踐中織出“福”、“喜喜”單個字型,還能織“蝴蝶”、“燈籠”等圖案。起初都用於床單、被褥。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提升,現在織的字型、圖案用於室內裝飾、手工藝品,把傳統的手織布上升到藝術審美的高度。
織字土布是一種抽象化的藝術,把書法樣模,貼在織布機卷布軸下,透過經線看到字型樣模,按字型串梭,便可織出相應的字了。織字土布從采棉紡線到上織布機,經紡線、拐線、漿線、絡線、經線、刷線、印線、掏繒、闖杼、上機、貼字模等工序才能織出相應的字型。可織出規劃圖案:胡椒花、斜紋、魚眼、許狀元拜塔、洋鬼子鑽山、四把椅子轉方桌、水波紋等。不規則圖案:燈籠、蝴蝶等,能織出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肥鄉縣的織字土布技藝自古都是口傳心授,母傳女受或婆傳媳受,在長期的實踐中已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織字土布技藝程式。
在僅存的織字土布藝人中,59歲的李香榮,45歲的劉運娥,50歲的鄭運香,她們都是從13歲左右開始學習織布技術,經過多年的紡織實踐,能織出多種字型、圖案,只要給出字型樣模,都能維妙維肖地織出來。目前,她們經常自織自用土織布,床上用品沙發巾、門帘等都是自織的。
20世紀60年代後,由於機器紡織業的發展,土布生產漸漸被冷落。目前,肥鄉縣張莊村僅有十幾人從事織字土布,但他們都是五十歲左右,現在年輕婦女不再學習織布,這一優秀民間藝術面臨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