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婦怨

織婦怨

作者:文同(1018—1079),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史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皇祐年間(1049—1054)進士。歷官邛州、洋州等知州。元豐(1078—1085)初期,以尚書司封員外郎充秘閣校理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稱“文湖州”。善詩文書畫。擅畫墨竹,有“湖州竹派”之稱。與蘇軾為表兄弟,交誼深厚,常相唱和。有《丹淵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織婦怨
  • 外文名稱:zhifuyuan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樂府詩集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文同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

作品原文

擲梭兩手倦,踏籋雙足趼①。
三日不住織,一疋纔可剪。
織處畏風日,剪時謹刀尺。
皆言邊幅好,自愛經緯密。
昨朝持入庫,何事監官怒。
大字雕印文②,濃和油墨污。
父母抱歸舍,拋向中間下。
相看各無語,淚迸若傾瀉。
質錢解衣服,買絲添上軸。
不敢輒下機,連宵停火燭③。
當須了租賦,豈暇恤襦袴。
前知寒切骨④,甘心肩骭露⑤。
里胥踞門限⑥,叫罵嗔納晚。
安得織婦心,變作監官眼。

作品注釋

①踏籋雙足趼:“籋”字各本多作“繭”,以《四部叢刊》本《皇朝文鑒》為準。籋(niè),本義指鑷子,這裡是指織機的踏板。趼(jiǎn),腳跟上的老繭。
②大字雕印文:印在絹上的“退”字。印,指退印。
③停火燭:停,停留。停火燭,意為擺著燭火。
④前知:早就料到。
⑤肩骭(gàn):肩膀和小腿。骭,本義是脛骨,也指小腿。
⑥里胥:鄉里小吏,也指公差。

作品賞析

這首五言古詩,從織婦哀怨的自訴,揭露當時勞動人民所受的殘酷壓榨。詩中不提織成的綾羅絹匹,全給皇家拿去糟蹋浪費,卻從織品入宮進貢以前,所遭受的監官無理挑剔、刁難和退回重織等種種磨難提出控訴,意義更加深刻。
全詩共分四個層次。第一小段“擲梭兩手倦”至“自愛經緯密”八句,先由織婦自訴織絹時的艱辛勞動。她三天不停地苦織,擲梭的雙手,累得十指都不能伸直;踩著踏板的雙腳,腳跟都磨起了老繭;這時方可以把一匹絹剪下機來。再寫織的時候,小心謹慎,擔心風吹日曬,絹絲色澤會變。就是剪下機來的當兒,也非常小心。直到別人看了同聲稱讚,她也覺得經線緯線都很稠密均勻,這才舉家慶幸。這一小段著重訴說織作的辛勞和織成的喜悅。勤勞純樸的織婦,還沒有感到愁怨。
第二小段由“昨朝持入庫”至“淚迸若傾瀉”八句,訴說交給官府時受到監官挑剔竟至退回重織的情況。這段先說就在慶幸織好絹匹的時候,她的父母欣喜地攜帶著到城裡交官,滿以為可以及早納清租賦,免遭催逼。哪知監官卻無理刁難,百般挑剔,他們竟在美好的絹匹上,惡狠狠地打上了退印。濃黑的油墨,把顏色鮮艷的絹匹也污染了。詩用“何事監官怒”一句,表明監官的捉弄,毫無道理。前四句,已見哀怨之情。次寫她的父母,悲傷地把絹匹抱回之後,拋在中門下面,這時舉家無語,相對悲泣,淚水像雨點一樣傾注下來。這四句,示哀怨之深。全段著重寫交官時所遭受的無理刁難,表明織婦一家,由喜而悲,由悲而怨。至於織婦本人的哀怨,不待詩人明言,言外已經表現出來。
第三小段由“質錢解衣服”至“甘心肩骭露”八句,是織婦自訴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她家裡只得典衣買絲,含辛忍痛,重新織絹。這段先訴家中十分貧困,出於無奈,只有把身上的衣裳解下典當,換錢添絲。在重新上軸之後,她連夜留燈趕織,不敢下機。一絲一縷,都織上了她的哀愁。她不敢悲嘆,怕傷了父母的心;不敢埋怨,怕交遲了更受折磨。她善良溫厚,此時想到的全不是她自己的辛勞和苦累。為了完清一家的租賦,她已不顧惜自己的衣裳。她明知沒有衣衫,難以抵擋冬天徹骨的寒氣,但為了不誤交租,寧可把自己的肩膀和膝蓋裸露,以忍受寒冷的侵襲。她這種甘心受苦、忍辱勞作的精神,表現了當時下層勞動婦女崇高的美德。這一小段通過被罰重織、典衣換絲、深宵趕織等等情節,不言哀怨,已見哀怨之深、壓榨之重。
第四小段是結尾四句。織婦自訴在一家人遭受慘痛磨難的情況下,里胥、地保們稟承上官的意旨,還是登門緊逼,他們踞著門檻,叫罵不停,怪罪她家交絹太晚,可是她一織婦的心情,是沒有人能體會的。“安得織婦心,變作監官眼!”這是詩人的口氣,勤勞善良的她,一心盼望織得快、織得好、早日完成租賦的苦情,本來不可能變成監官的眼。那“監官眼”總是沒有饜足的時候,即便織得再好也還要吹毛求疵的。那么她的哀怨,也將終無盡期。織婦的自訴,語語血淚,字字酸辛,而狠毒的監官們,只知取媚上司,追求榮寵,作為皇家的鷹犬,他們正是把自己的榮祿,建築在勞苦人民的悲慘和痛苦上面的。
全詩都從織婦的自訴著筆,作者不加評論,只在最後兩句微示深意。用意的深摯,比之唐人孟郊織婦詞》的“如何織執素,自著襤褸衣”、宋人張俞蠶婦》的“滿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意義更加深刻。結尾“安得織婦心”兩句,錢鐘書宋詩選注》認為,和“唐人聶夷中傷田家》里的名句:‘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相比,這兩句更為簡潔沉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