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失業分為三種:總量失業、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總量失業是指由於勞動力總供給大於總需求而引起的失業。簡單地說就是經濟中沒有那么多工作崗位,沒有那么多的工作崗位人就找不到工作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總量失業
- 實質:失業類型之一
- 其他: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
- 成因:由於勞動力總供給大於總需求
簡介,問題內容,
簡介
從勞動力供求形勢看,我國勞動力資源極其豐富,勞動力供給總量持續增加,基本數量處於嚴重過剩狀態。
問題內容
“十五”期間,我國城鄉平均每年需要新增加的就業人數達2300萬人,但平均每年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數只有800萬個左右,年度勞動力供大於求達到1500萬人。據預測,2010年以前,我國適齡勞動力人口年均增長0.6%至0.7%,每年新增1000萬勞動力,幾乎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總人口。與此同時,在經濟每年增長8%-9%的情況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只有800-900萬個,遠遠滿足不了就業的需要。根據統計部門和勞動部門的共同統計,我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及失業率不斷上升。預計今後幾年,下崗向失業並軌後,如按全口徑統計,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可能會達到7%的一個高水平。
目前,農村尚有2億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按照農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長1%計算,每年約有1000萬人轉入城鎮就業,如果這批龐大的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將會對城鎮的就業產生更大的壓力。同時,我國高等學校連年擴招,從2005年開始,畢業生數量大幅增加。根據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06年全國有465萬名普通高校學生畢業,比2002年增加了300萬人,增幅達186%。與急劇增加的勞動力供給相比,國有企業的減員增效,政府部門的精簡機構,事業單位的下崗分流,都將使就業崗位不斷萎縮,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