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總理衙門章京
- 性質:古代官名
- 朝代:清朝
- 職能:掌承發庶務
官名。清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之職官。鹹豐十一年(1861)設。分為四種:總辦章京,滿、漢各二人,掌承發庶務、幫辦章京,滿、漢各一人,掌贊佐總辦之職。章京,滿...
官名。晚清總理衙門職官。有總辦章京、幫辦章京、章京、額外章京之分。...... 官名。晚清總理衙門職官。有總辦章京、幫辦章京、章京、額外章京之分。...
章京,是中國清朝官名。清代早期為武官的稱呼,後不限於稱武官。如軍機處之軍機章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之總辦章京、幫辦章京、章京、額外章京,均為協助堂官...
中國晚清主管外交事務、派出駐外國使節,併兼管通商、海防、關稅、路礦、郵電、軍工、同文館、派遣留學生等事務的中央機構。初稱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為“總理衙門”、“總署”、“譯署”,為清政府辦洋務及外交事務而特設的中央機構,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由鹹豐帝批准成立。總理衙門存在了40...
官名。總理衙門屬官。鹹豐十一年(1861)置。額設四人,為總署衙門所設各股之主官。光緒二十七年(1901)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改總辦章京為左、右丞及左、右參...
官名。清末總理衙門章京之一種。同治元年 (1862) 置。滿、漢各一人,由總理衙門章京內選派。協助總辦章京辦理各項事務,並在總辦章京離職期間代行其職。光緒二...
召見康有為,命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頒布“定國是詔”,開始百日維新。五月,載湉詔立京師大學堂;陸軍改練洋操;自下科始,鄉、會、歲科各試,改試策論;詔八旗...
總理衙門的職官,仿照軍機處的體系,有大臣和章京。大臣有三種:(一)總理各國事務親王、郡王、貝勒,由皇帝特簡,無定員;(二)總理大臣,以軍機大臣兼任,也由皇帝特...
1865年(同治四年)舉人,1874年以御史記名,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1878年(光緒四年)以道員充頭等參贊,隨崇厚赴俄國,參與中俄伊犁交涉,並襄辦通商事務,次年任...
清光緒八年(1882)中舉,次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工部主事,遷工部屯田司員外郎,兼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辦鐵路礦務事。中文名 李岳瑞 出生地 陝西鹹陽...
總理衙門章京 同治13年-光緒7年會試同考官 同治13年侍讀學士 光緒4年太僕寺卿 光緒6年-光緒7年宗人府府丞 光緒7年-光緒10年...
此時,汪大燮以總理衙門章京身份,擬具說帖,力言“萬不能於和約外,別訂條約,致啟各國效尤之漸”。此說帖經駐俄公使桂春呈奏兩宮,成功阻止了俄國的圖謀。...
繆祐孫對此職位不滿意,隨即考取總理衙門外國遊歷員,派往俄國。 十三年(1887年)...隨後受醇親王載灃賞識,調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任司務廳收掌,改管理俄國股...
范迪襄近代藏書家。字贊臣,號聖嬾。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授總理衙門章京,調外交部主事,入民國後,退居歸鄉,以文史書畫為娛。...
成林,字竹坪,滿洲鑲白旗人,鹹豐五年(1855)舉人,鹹豐十年(1860)由恭親王奕訢調辦撫局,隨後留為總理衙門總辦章京,同治八年(1869)擢升總理衙門大臣。...
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俄國股章京。日本那珂通博士慕名來華求教西北地理諸事,先生以中原音切蒙古音教之而去。先生兼治諸鄰國地理,考訂唐宋航海路線,同時研究宋儒及...
歷任戶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員外郎、道台等職,加二品銜,賞戴花翎,誥封資政大夫。 曾長於辭令,擅外事。法國侵占安南(越南),時隨鄧京卿與法國殖民者勘定中越...
清鹹豐三年(1853年)中進士,歷任禮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江西糧台、台灣道台、天津海關道台、直隸按察使、布政使、福建船政大臣、光祿寺卿。其人性格廉悍,治事...
袁昶(1846年-1900年7月29日),原名振蟾,字爽秋,一字重黎,號浙西村人,浙江桐廬人。清末大臣、學者。光緒二年進士,歷官戶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辦理外交事務,...
《百年榮寶齋》(百年往事) 飾:大清國總理衙門章京王雨軒《美麗的事》飾:黃主任《杏花魂》飾:酒坊老闆 生活照 《醉紅塵》飾:地下黨老徐...
清末派遣外國的使團。1867年(同治六年)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卸職,由清政府聘為“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與總理衙門章京、記名海關道志剛和禮部郎中孫家谷等...
吳品珩(1857—1921)字佩蔥,號逸園。白坦人,後遷居吳寧鎮。清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歷任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
4.《總理衙門章京的日常生活與仕宦生涯——〈懲齋日記〉與楊宜治其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0期(2010年12月)。5. 《晚清總理衙門的章京考試——...
(1)按《說文解字》及金文等,章字寫法均從音從十,而所說的“立早章”乃...清代軍機處及總理衙門辦理文書的官員。軍機章京。――清·梁啓超《譚嗣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