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縱紋角鴞的臉盤灰色,耳羽簇不顯著,亦呈灰色,面盤四周皺領灰色而具暗褐色尖端;前額和頭頂兩側灰色,尖端暗褐色;其餘上體淡灰褐色或淡黃白色,具細的暗黃褐色蟲蠹狀斑和黑色縱紋;肩羽外翈皮黃白色,具黑色尖端,翅上覆羽同背,外側覆羽外翈具更顯著的皮黃色斑點。初級飛羽暗褐色,具灰色尖端,內翈具細的淡色斑;第一枚初級飛羽具淡茶黃色斑,其餘飛羽外翈具3-4道白色橫斑。尾赭灰色,具暗褐色蟲蠹狀斑和不清晰的淡色橫斑。頦白色,其餘下體淡黃白色,亦具暗灰褐色蟲蠹狀斑和黑色縱紋;胸部黑色縱紋較粗著;兩脅和腹多呈白色,蟲蠹狀斑和縱紋亦較少。尾下覆羽亦多呈白色,蟲蠹狀斑和縱紋消失。跗蹠被羽到趾,皮黃色具暗褐色縱紋。
縱紋角鴞的虹膜黃色,嘴角黃色,尖端較暗,下嘴較淡,腳灰色,爪暗角色。
大小量度:體重♂110g;體長♂210-211mm,♀207-210mm;嘴峰17-18mm;翅♂150-165mm,♀155-168mm;尾78-82mm;跗蹠34mm。
棲息環境
縱紋角鴞棲息於低山和平原地區的農田和森林地帶,尤以低山河谷森林、耕地附近的樹叢、果園以及住宅附近的樹林中較為多見,有時也出現於有植物覆蓋的荒野和半荒漠地區,甚至在海拔2800m的亞高山地區也可以見到。
生活習性
縱紋角鴞一般單獨或成對活動。夜行性,活動多在黃昏和夜晚。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小型嚙齒類和鳥類等。叫聲單調,為雙音節的聲音,經常長時間地反覆鳴叫。雄鳥發出鏗鏘而嘹亮的低調“whoop”聲,常常長時間地反覆嗚叫,每五秒鐘約重複八次;也作較長聲的“whaoo”叫,每3-5秒一次,或為“boo-boo”聲。
分布範圍
縱紋角鴞在中國以內僅見於新疆西部。中國以外分布於中亞地區、印度西部、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
繁殖方式
縱紋角鴞的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樹洞中,也常利用鴉科鳥類的舊巢和在牆壁洞中和舊建築物上營巢。每窩產卵4-6枚,卵白色,大小為29-33mm×25-28mm,平均31.1mm×27.3mm。雌鳥孵卵。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 | 中文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Otus brucei brucei | 縱紋角鴞指名亞種 | Hume, 1873 |
Otus brucei obsoletus | 縱紋角鴞索科特拉島亞種 | Cabanis, 1875 |
Otus brucei semenowi | 縱紋角鴞中亞亞種 | Sarudny & Härms, 1902 |
Otus brucei exiguus | 縱紋角鴞中東亞種 | Mukherjee, 1958 |
(以上內容來自:)
種群現狀
縱紋角鴞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km2,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縱紋角鴞在中國數量稀少,較為罕見。
保護級別
縱紋角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縱紋角鴞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部、農業部1989年1月14日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保護動物。